登录 | 注册

问题先行的阅读课怎样上

作者:执教内容:《打架》(选自《新语文读本》) 执教教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纪现梅 发布时间:2017.12.20
中国教师报

师:当你看到《打架》这个题目的时候,会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打架?

生2:谁打架?为什么要打架?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生:他们怎么了,为什么要打架?

师:你的问题很完整,但是刚才上一个小朋友已经提过这个问题了,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听,别人提过的问题不要再重复。(指导孩子如何倾听、如何表达)

生1:怎么打的?什么情况下会打架?

生2:是两只动物在打架,还是两个人在打架?

师:我来翻译一下,你的问题是谁在打架。(语文课就是要教孩子如何表达,当孩子表达不清时,教师要进行示范)

生:他们用什么武器打架?

师:我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总共有三个:1.为什么会打架?2.怎么打的?3.谁在打架?(此处的示范就是在告诉孩子,说话要有条理)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打架很文明吗?打架的时候会说什么?

师:第一个问题表示你在思考判断这件事,第二个问题促使我们思考打架的具体细节,非常棒。那么我们顺着这一点思考,打架的过程中应该还有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语言描写,做了什么是动作描写。我们要把一件事说清楚,这两种描写往往都要用到。

师:上面是我跟其他小朋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哪个问题出乎大家意料?

生:第五个问题,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师:你为什么想不到这个呢?

生:每次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说这个问题,但是我每次都会忘记。

师:这大概和你平时的学习方式有关,但你回答问题的方式很好,你会把现在的学习过程和以前的学习过程联系起来。(对学生的点评一定要具体)

生:第八个问题。

师:这确实是一个不大容易想到的问题。但实际上每个故事与你与我都有关系,因为每一个他人的故事也都来自生活,总是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或思考。

(提出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发的、原始的,对此教师要给予宽容和肯定,保护这种问题意识;一种是经过引导和训练的,这就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是用不同颜色标注的(1、2、3为蓝色,4、5为红色,6为白色,7、8为黄色,限于版面原因难以呈现),大家猜猜看为什么要这样?

生:我觉得是在归类。

师:那我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呢?

生:第一类是故事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二类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第三类是写的方面的。第四类是我们自己知道的事情,是我们自己获得的启发。

师:我在你的基础上总结一下:1、2、3是讲的故事本身,换句话讲,就是故事的内容。4、5是从写作目的来说的,6是从方法角度来说的,7、8和4、5是相通的。大家来看下面这张图,可能就会比较清晰,我们在阅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往往是从这四个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思考的。

(这是一个提升孩子提问能力的环节,如何提升?一个是通过分类,一个是通过教师示范)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这个故事,在读的时候试着去解答这些问题,建议你答上来一个就记一个,不然一会儿又忘了。

(具体文章请网络搜索——《打架》,作者凌拂)

师:故事读完了,让我们沉思一下,想一想你解决了几个问题,解决的是第几个问题,按照顺序回答问题。先想一想,想好了再说。(这里一定要停顿一下,让孩子们为有条理地说做好准备。而且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表达“工具”,出示:我解决了___个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

生:我解决了两个问题,分别是:第一个问题,谁跟谁打架,我和罗二郎打架;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打架,因为我弄坏了他弟弟的玩具,答案在第一自然段。

师:说完一个答案再说一个答案,你说得非常清晰,所以我听起来很舒服。

生:老师,我解决了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答案是我和罗二郎在教室打架,因为我弄坏了玩具。

师:停,稍微停一下,知道为什么让你停吗?

生:知道,因为刚才有人说过了。

师:上课包括倾听、思考、表达三个层面,如果你认真听就不会重复啦。(在课堂上要不断指导孩子如何学习)

生:我解决了一个问题,是第四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答案是为了告诉我们打架不好,根据是第六自然段。

师:为什么你能从这段看出来打架不好呢?

生:因为面对面四个小时……

师:不着急,慢慢来,你能解决第四个问题就很棒,因为这个问题很难。但是,你先好好捋一捋根据是什么。(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答案是否有根据,这就是在训练孩子说话要有根据,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足孩子思考时间)

生:文章说面对面四个小时,我们两个觉得无聊就开始下棋,这就是说,打架不如下棋,所以就是告诉我们打架不好。

师:看,你停下来思考一下,就表达得清楚多了,还很有逻辑。所以,说话前一定先要想一想,想清楚再说。

生: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个,我的答案是,这个故事先写打架的时间,再写打架的结果。

师:非常棒,你从写作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进行了大致概括,显得特别有条理。

生: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第六个,怎么写的。我觉得作者就是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的。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说一个文章是怎么写的,一般就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而你所说的描写,就是表达方式的一种。

生:可是,我觉得是按照先发生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来写的。

师:你说的也对,说一个文章是怎么写的,常常有多个角度,比如刚才是从表达方式角度说的,而你是从写作顺序来说的……那么,现在回顾一下刚才的阅读,想一想,当你带着问题阅读和不带问题直接阅读,有什么区别?

(出示PPT:我发现__________。这张PPT的目的是让这句话深入孩子内心,让他们形成这样的语言习惯,那么观察、思考就会内化为他们的思维习惯)

生:我发现,如果你不带着问题阅读,就不知道这次阅读有什么意义,比较盲目,没有什么目的性。

师:太棒了,也就是问题让你有了一个目标。

生1:我发现,不带问题进行阅读,就感觉这篇文章没有意思。

生2:我发现,带着问题阅读的时候,就忍不住一边读一边想着解决这些问题。

师: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刚才你们是真的非常用心阅读、体验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认真做事就会有所收获。

(小孩子的学习有时是教师教不会的,需要他们亲自体验、感悟。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来体会方法的可行性,进而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

师:刚才,在问题的驱动下,我们已经基本读懂了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让我们重新默读故事,看看还能不能提出新的问题。

生1:看热闹的人为什么要大声鼓噪?

生2:他们两个打架,老师为什么不骂他们?

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什么?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领你走得更远,进入更加广阔的空间。下面是我之前上课时和学生一起提出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让提问贯穿阅读的始终,让思考随着问题前行)

师: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整堂课,你在这堂课上悟到了什么?

(出示PPT:今天的课,我悟到了___点,第一,________,第二,_______。这个PPT一是训练孩子说话的条理性,二是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思考时间)

生1:今天的课,我悟到了一点:阅读之前要先提出问题,这样阅读才不会盲目。

生2:今天的课,我悟到了两点:第一,解决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方法;第二,说话要有条理。

师:第一点你是从哪里悟出来的?

生2:我们要是打架,老师一般会“骂”我们,这个老师却让学生待着,所以,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方法。

(同一节课,每个孩子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一环节,既是彼此的交流学习,也是孩子自我学习的一个总结)

练习:阅读故事《怪男孩》,完成相应的任务。

一、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写在下边的横线上。(注意标清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带着你提出的问题阅读整个故事,试着解决问题。

(略)

三、当我读完整个故事后,我发现,我解决了__________个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新默读故事,提出新的问题,请把它们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0日第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