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心灵献给孩子

作者:本报记者 康 丽 发布时间:2017.12.06
中国教师报

他写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是经得起时空检验的教育著作,他倾注了巨大心血的帕夫雷什中学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圣地”,他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国界,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说他是中国教师接受程度最高的外国教育家,毫不夸张,他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1月25日,2017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拉开帷幕,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围绕《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进行心灵对话。

环境的叛逆者:从“学生”到“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里占有独特地位,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更是他一生的写照。谈及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感受,顾明远用了两个词“非常震惊”“非常感动”。

“以前,我们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爱,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答案,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的顾明远开始组织大家翻译这本书,包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但这本影响者众的著作面世过程并不平坦。谈及这本书的创作历程,苏霍姆林斯卡娅提到,这本书的创作源于苏霍姆林斯基对当时教育环境的“叛逆”。“他非常不喜欢当时的教育环境,不喜欢那个时候教育人对于孩子的态度。他特别反感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和教育人当时只说我们的学生,从来不说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孩子能代表和反映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所以,他用这本书写下他对于教育和孩子的理解。”

在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官方的教育学是凯洛夫的理论,关注教师的教是主流意识形态,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反其道而行之,以儿童视角关照教育,在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的回忆里,这首先源于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尽管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曾经在卫国战争中负过伤,身体里长期存留着两块弹片,但身体的病痛和当时乌克兰秘而不宣的大饥荒,让他深刻感觉到生命的不易。

在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著作里,他记述了自己晚年期间与一个班31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这些孩子都是战后儿童,要么家庭是残缺的,要么父母是残废的。这样以儿童视角创作的教育著作在乌克兰遭受了冷遇,没能得到出版,只能在东德出版。直到苏霍姆林斯基去世后,他的这部著作才获得了苏联功勋奖章。

“与当时的教育学者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简简单单地把知识教给孩子,而是带领孩子去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灵。”顾明远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给他最大的感受是,要充分认识孩子的能力,要相信孩子。

理解孩子的心灵:从“看到”到“看见”

“心灵”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关注的主题,也是本次对话的关键词。谈及对心灵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卡娅在父亲留下的档案里发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手稿,让她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学校里有教学大纲,有课程,有带着知识来到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也有学校的制度,但还有教师的心灵,这是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像每一个父母那样关注孩子每一个变化了的眼神、每一个迈出的步伐。为此,她专门把这段话放在了新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序言里。

“什么是孩子的心灵,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顾明远看来,立德树人就是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他特别提及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尤其是0到2岁,所以父母要不断地与孩子进行各种交流。所谓培养心灵,就是培养孩子的情绪、人格、精神世界,关注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

2017明远教育论坛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把心灵献给孩子”,不仅是对话的焦点,也是许多教师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苏霍姆林斯卡娅提到理解孩子心灵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看到”“看见”。“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但看见孩子却不那么容易,因为看见孩子包括看见孩子的内心。比如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孩子打瞌睡,这是看到,但还要看见他打瞌睡背后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卡娅认为,作为教师,应当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点,在课堂上应该了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由此在提问题或布置作业时,在他们没有察觉时有所区别。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自己的提升和进步,或许有些反应慢的孩子的回答并不能让教师满意,但教师的表扬比回答问题本身更重要。

“怎么在课堂上真正关心每一个孩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还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重要也很微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态度。我们在课堂上要关心每一个孩子的表现,要真正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顾明远特别提及自己两个月前的一次听课经历,那是一节语文课,授课教师一节课对一个孩子提问了8次,而坐在顾明远旁边的孩子既不举手也没被提问,“仿若空气”般存在。“这节课显然是不成功的,不可否认,大班额在许多地方都存在,60个孩子教师可能照顾不过来,可以理解。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确实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对此,苏霍姆林斯卡娅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看到和看见的问题,这是教育家的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可能做不到一个人能把60个人都看全,但是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信条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努力去完成的,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应当去努力发现。”

适应时代的挑战:从知识到思维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种论述在今天又有什么新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现在的教育变得更加复杂,这一点在乌克兰也一样。在掌握信息技术速度方面,孩子们要比我们快,这时就可能是孩子教教师、教父母了,这种变化自然就影响到孩子与家长、孩子与教师之间教与学的形式。”在苏霍姆林斯卡娅看来,苏霍姆林斯基和其他教育家实际上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孩子的思维刚刚起步甚至还没起步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注意把非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尽早传递给孩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些非技术的因素,那些情感的东西,才能使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新技术对教育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怎么能够让学生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顾明远认为,知识是容易忘记的,但思维方式不会忘记,不是把知识的习得作为终极目标,而是在习得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提升思维品质,这是新时代对师生的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思维、关于学习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意义。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曾经“非主流”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今天的乌克兰已经成为主流,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做人的故事》已经被官方编进了小学低年级课本,1200多个小故事隐藏着极大的魅力,充分调动着孩子的思维。而小故事进教材的一个延续性成果,是乌克兰的许多教育者让孩子讨论这样的小故事,然后仿照着去编写这样藏着问题的小故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唤醒孩子思考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儿童哲学的味道。”苏霍姆林斯卡娅说。

2018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这个日子不仅是乌克兰的节日,也是世界教育人的节日。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和纪念,中外国家都在开展许多活动。

对于国内众多的苏霍姆林斯基粉丝,苏霍姆林斯卡娅特别赠予中国教师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回答一位教师来信时说过的:我们把心灵献给孩子,那把什么留给自己?我希望大家要想想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同时,我们不该留有铁石心肠和怨恨的心理,我们自己也会剩下一个这样完整的、善良的、满足的心灵。换句话说,请大家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要认为这是牺牲。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06日第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