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何为“语文”?16年的摸爬滚打,16年的追问求索,语文终于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它不仅是语音、文字、语法和修辞,也不仅是知识、能力、素养和底蕴;它还是过程、方法、情感和态度,它更是交流、沟通、表达和展示;它是一个人生存的温度、成长的基肥,它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密码、民族的基因!
那么,何为教师,如何为语文教师?
我想用宋代大儒张载的一句话为师者作注。为师者,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于是,我常与老子论道,也能与孙子讲武;我喜欢与周国平探讨生命的真谛,也愿意跟陶渊明一同享受采菊的乐趣。为师,要先让自己的头脑丰盈;为师,要先让自己的精神富足!
从教16年来,从初一到初三、从校内到校外,我一直不停地探索实践,力求走出一条理想中的语文教育之路。说实话,我走得并不轻松,但我依然走得固执而坚定!
“我的课堂我做主”。语文课堂上,我不再拘泥于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而是去唤醒、去碰撞、去点燃。犹记得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学生对奉献精神的全新理解;在学习《黄河颂》一文时,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独特感悟;在学习《巨人传》一文时,学生对人生苦难的透彻认识……语文,就该有些思想;语文,就该有些情怀。
不满足于课堂的半亩方塘,我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看,百家讲坛上从位极人臣、骂名无数的宰辅王安石,到淡泊从容、坚韧达观的才女杨绛,每一段讲述都带给学生视野的开阔、精神的震撼。语文,就该有些眼界;语文,就该有些底蕴。
听,朗诵赛上掌声阵阵,激情飞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那是岳飞精忠报国的心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是苏轼情深义重的哀叹……语文,就该有些激情;语文,就该有些感动。
余光中说:“人不一定要当诗人,但生活一定要有诗意!”于是,每周的诗词课堂里我们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陶渊明”,从“建安七子”到唐诗宋词,游子思乡,壮士悲国,征人思妇,亲人怀远,思念无尽,诗意无穷!语文,就该有些灵性;语文,就该有些诗意。
当职业变为事业,当事业变成使命,我走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在城市书吧举办公益讲堂,在低幼年级成立朗声书社,在学生中间策划电影众筹,在同行者中组织读书沙龙。语文,源自内心;语文,源自热爱!
在语文世界里,我甘愿做一个行者,行走在昨天,行走在今日,行走在明朝,而明朝在我梦里会延伸成万里无疆!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凤城市第六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1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