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普通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以及由此滋生出的班主任工作,是上班的常态。回到家,洗衣、拖地,煤气、水费串联着一系列的琐碎,还有一个时不时让我发出女高音的十龄小童。
我常常在想,如何既能保持对这个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又不被琳琅满目的信息绑架;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又能在纷繁陈杂中寻找更多幸福的可能;如何不去时不时地感叹逝去的光阴,又能在指尖滑过时对抗虚无……
看过了许多方法,过滤掉许多信息,学过许多时间管理,我才悟出最终还是要自己管理自己。
离不开手机的时候,更要懂得去选择适合自己的APP应用。
“印象笔记”。这个长得和小象一样的绿色图标,帮了我不少忙呢。我写文章时用到的许多素材,都是从这个“象”肚子里调出来的。
学校课间,发现关于学生的点滴,我会立即存到“学生成长”里;在路上想到一个灵感,靠边停下,语音留言到“写作素材”中;有时候看到一段有意思的文字,可以截图保存到“他山之石”中;或者不想打字,也可以拍照收集。
之所以能写关于学生的那么多事,关注许多细节,并不是我记忆力有多好,而是养成了随时保持记录的习惯。
“吾记”。有一天,我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一书,其中有个细节很有趣,他20来岁的时候,就有一个好习惯:把一天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只记事情本身,不带感情色彩。
然后,我就在手机里找关于日记的应用软件,相关的APP太多了,但最终留下来的却是这个叫“吾记”的APP,界面简洁,可搜索查询记录。一段时间过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身上发生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
“极简待办”。有一天,我问师傅姜凌鸽,一个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你怎么能完成那么多事儿?师傅说:“把事情一件一件记下来,然后做一件划一件!”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事情的。
我手机里一直存着一个“极简待办”APP。就像一张白纸,一件一件记下,一件一件划去,整个界面没有一个多余的东西。听了师傅的话,我又把搁浅的“极简待办”重新用起来。
此外,我喜欢用手机听书,常用的APP有“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我常常在上下班路上听,因上班时间充裕,我骑车很慢,20多分钟一本书的解读就听完了。
“零ZERO”。有一天,我看到李刚老师在群里用随意拍的一个圆形图片,加三句话即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微诗。我悄悄地问他,这是什么软件做的?他笑着调侃,我是第20个问他这个问题的人。
昨天,一口气写了三首不成文的诗。这个方法好,至少可以保持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只言片语的记录,也是成长。
还有一些APP我也在用,如“扫描全能王”“简书”“美图秀秀”等。当然,有两个重要的社交APP,QQ和微信。
对了,最近看到许多教师在用“百词斩”学英语,我也悄悄地下了这个APP,等哪天有动力了,或许又开始了一番旅程。
《世界如锦心如梭》中写道,如果说世界像一匹布,那每个人都是一个梭子。你织了什么,布面上就显现什么。
是的,每个人都在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都有自己行走的方式,边走边看,边看边丢,边丢边寻找属于自己的精要主义。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