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让汉字教育科学化

作者:□ 刘香芹 发布时间:2017.07.12
中国教师报

    推荐理由

    在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汉字教育科学化?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领悟汉字的智慧?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刘香芹等主持的“汉字教育科学化实践研究”,尊重汉字规律,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推广的价值。

汉字学家王宁将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称为“小学的汉字教育”,她认为:“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要尊重汉字的规律。所谓规律,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构建是可以讲的;第二,汉字是一个系统,字与字之间是具备有序关系的。”回顾我们走过的7年研究之路,正是遵循这两条重要的规律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程。

    形音义结合教汉字

多年来的汉字教法,主要是拼读字音,描摹字形,很少讲解形音义的关系,这是拼音文字的教法,没有“关注到汉字的特点”。汉字具有“因义(音)构形”的特点。许多错别字的产生,就是因为初教时学生没有理解字的形音义关系。比如,学生常将“游”的右旁写成“攵”,“隹”旁写作“佳、住”,甚至“身”“犭”旁也常写错。实验中,课题组教师尽量将汉字的形音义联系起来教学,如讲“游”字时,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知道甲骨文的写法,会意有人持旗起舞,在“游”中作声符兼意符。讲清生字音形义关系,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汉字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在教师展示汉字演变和相应的图片时。现在,经常有学生自觉预习生字,通过上网查阅,提前了解生字的字理、字形演变情况,还有些学生喜欢把古文字“画”下来。运用汉字科学识字,我们借助每一个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了中华汉字文化,使识字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不过,课题组在实践中也发现,有些教师解析生字时,过于喜欢溯源分析,于是我们总结出:溯源分析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字的构形原理,如果能直接讲清汉字形音义的就不要溯源,实在讲不清的才用。溯源分析也要视情况确定溯源到哪一级,从繁体字到古文字,选出一个最容易理解的即可,不必罗列古文字各形体。

    从汉字特征挖掘基本方法

实践中,我们总结出遵循汉字系统特点教学汉字的几个基本方法:

首先是发挥基本字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有300个基本字,“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经过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几套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中300个基本字有80%安排在一年级,我们的实验教师在第一学期就完成了这300字的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利用基本字表的构形系统。给300个基本字归部,结合教材的安排适度拓展,可以轻松完成任务。如学习“女”字带出“妈、妹、好、姐、奶”等,其中“好、姐、奶”虽然不是本册要求会认的,但学生也可以轻松掌握。再如,学习北师大版第一册第4单元《我的家》一课,教学“家”字时,老师讲清楚含有“宀”的字通常与房屋有关,并教学了室、宝两个字。教学“爸”字时,老师讲清楚了父字头的含义后又教学了“爷”字,“爷”字在第6单元还会出现,那时就只需要复习,孩子即可记住字形,这时教师又可以讲讲“卩”这个部件,说说“爷”字的构字方式(形声字)。

利用部首的构形系统。300字带出127个部首,可利用独体部首“繁殖”的合体部首逐步扩大到常用字的193个部首。如,“又”构成“支、鼓、殳、攴(攵)、皮”和变形的“彐、聿、隶、寸、勹、廾、鬥、父”等合体部首。利用部首系统的教学可以使汉字学习由串连成网。但教材中这样的编排很少,实验教师就自己开发。如,课题组先后开发的课例《会变身的“亻”》《含义丰富的“彡”》《神奇的“房屋”》《“鸟”的王国》等,都是利用部首系统大量识字的成功课例。

其次是用好分析汉字的两个系统。汉字教学方法多样,但分析汉字形体构成却是必需的步骤,这不仅是进一步认识汉字结构成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识字能力的知识基础。识字教学研究不仅要提高识字效率,还要传授学生分析汉字的方法,使学生尽早达到自己会分析生字、自主识字的目标。

利用“偏旁部首”系统,分析汉字的形音义。现代汉字因形体和形音义关系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偏旁部首分析(即传统“六书”分析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汉字形音义的分析。汉字学界根据字符与整字的音义关系,将字符分为三类:意符、音符、记号。整字的意义指的是现代意义而不是古义。与整字在意义和读音上都没有联系的叫记号。与整字在意义和读音上都有联系的意音字(或者叫“形声字”)比较好分析,而那些记号字和半记号字因为与音义失去了联系,不便于分析理解。以往教学中,教师或要求学生强记,或“望形生义”作非科学的解释。这种不科学的解释既不利于汉字系统化的学习,也是对汉字文化的曲解。

据统计,现代7000个通用汉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只占56.7%。记号字却大量增加,仅3500个常用汉字中,记号字和半记号字就有1279个,比例高达36.54%。如何有效地教学记号字、半记号字,是突破现代汉字教学研究的瓶颈。

研究中,我尝试给一年级小学生教学“又”这个现代汉字中常见简化符号,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个记号字虽然成系统地替代了众多繁体字的偏旁,如,在“邓(鄧)、鸡(鷄)、劝(勸)、难(難)”等字中替代了原声旁,在“轰(轟)、聂(聶)、双(雙)”等字中替代了原形旁。但在一些汉字中又保留了其本义“手”的意思,如友、取等字中又是意符,所以教学时先从探究本义开始,再讲记号的作用。我先在一个实验班现场试了一下,然后制作成微课,播放给另外一个班学生听,结果学生不仅都能听得懂,还能举一反三。

利用“笔画部件”系统分析汉字的构形特点。为了指导现代汉字的教学,也为了适应中文信息处理的迫切需要,汉字学家提出了新的汉字构造和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汉字形体的构成要素是笔画、部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笔画—部件—整字”,部件是核心。这一理论主要从汉字的外形角度研究拆分汉字,因此我们研究发现,这对指导学生系统认识汉字构形,写对、写好汉字大有帮助。这需要实验教师掌握相应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学习相关的知识。

实验中,教师们弄懂“笔画—部件—整字”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知道了这些规范,就能轻松给学生讲清楚汉字笔画、部件之所以在构型中发生变化的道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教学“跑”字中的“”字旁,不仅要求学生观察“足”到“”发生了哪些变化,还告诉学生三笔改为竖,末笔改为提,是为了顺势向右上方接写“包”的第一笔,前后笔画顺势连接、运笔路线最短,可以提高书写速度。学生由此就懂得自己分析“特”中的“牛”为何变成“牜”,笔顺也会发生变化。更可以类推比、巧、场、改、孔、驼、球、轨、此等字中部件变化的道理。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会自主识字、写字,不用教师教了。

    三种课型教汉字

系统教学汉字主要是解决识字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使儿童尽快尽早进入阅读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宜采用集中识字。但现行教材一般是集中与分散识字(在阅读中识)相结合。我们经过研究总结出三种基本课型:一是在阅读教学里的小集中,二是集中识字单元大集中,三是部首系统拓展集中。

阅读课里小集中模式。现行语文教材的识字写字内容大部分编排在文本的阅读中,将识字与阅读相结合。课题组教师认真研究每课生字的特点,根据该课出现的新部首或新部件进行系统识字,这样就由一个部首或一个部件带出相应的一串字,这样不仅扩大了识字量,还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如课题组教师李冬梅执教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纪念》一课,发现这一课“台阶”的“阶”是第一次出现左阜旁要求会写的字,之前学生已认识“太阳”的“阳”,但没有要求会写。而用“台阶”的“阶”来讲左阜非常好讲,因为“阜”的本义就有台阶义。于是,这一课就由学习“台阶”的“阶”引出左阜旁(俗称左耳旁)“阝”,讲清部首“左阝”的形音义关系,再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或生活中认识的带有“阝”的字,最后教师找出2500个常用汉字中最常见的带“左阝”的字。这样,学生就由学习一个“阶”拓展到学习左阜系统中的阶、阳、陈、阴、险、陆、阵、除、阿、院等10个字,而且通过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明白了这10个字与左阜的形义关系。再如,这一课还教学了由“亭子”的“亭”带出的“高”部字亮、毫、豪等字,由“应该”的“该”带出的含有部件“亥”(音符)的另外一个常用字“孩子”的“孩”。

阅读课里小集中识字的基本模式是:发现生字特点→归类整合(按部首或部件)→讲清部首或部件的形音义→一个带出一串→结合阅读巩固。

集中识字单元大集中模式。现行语文教材也安排了集中识字写字单元。根据这些集中识字单元的特点,我们总结出大集中识字模式:明确集中归类目标→图文结合学习部首音形义→认识部中字词→适当拓展部中字→识用结合来巩固部首系统拓展集中模式。汉字不仅整字成系统,部首也有系统。如与“亻”部相关的就有身、勹、尸、比等4个部首,他们分别表示各种形状的人,课题组教师吴友钧执教的《会变身的“亻”》(一年级)不仅学习了这些部首,还系统学习5个部首中的18个汉字。学习部首之源“亻”,吴友钧先从复习“亻”入手,通过单人旁甲骨文的写法准确理解“亻”像一个侧面站立的“人”。所以,含有“亻”的字意通常与人或人的动作、人所做的事情有关。再通过复习全、金、会和认识新字词闪开、观众、囚犯、哈欠, 引导学生认识“亻”在构字时处在不同位置,形状有所不同,表示人的动作或所做事情就不同。最后通过雨伞、仓库、宿舍等词了解有些字虽然含有“人”字形,但读音、意思都与“人”没有关系。然后学习与“亻”相关的“身” (就是一个有身孕的妇女之形状)、“勹bāo”(表示一个人弯曲着身体,手臂抱着东西的样子)、“尸”(一个端坐着接受大家祭拜的人)、“比”( 两个肩并肩站在一起的人)4个部首,弄清楚这些部首的形音义,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学生就非常容易掌握了。我们将汉字科学运用到识字写字教学中,就是要运用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一个个部首和汉字串起来,让知识形成架构,方法变成能力。

学习部首系统拓展集中识字基本模式:学习字源(部首源)的形音义→认识字源构字方式及部中字词→学习与字源(部首源)相关的部首(按照由近及远的变化)→拓展认识部中字。

    汉字教育成就师生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从学习开始。从最初的一次次培训,到现在的自觉学习运用,我们不断在成长。

课题实验校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李冬梅在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开始汉字教育科学化研究才知道,以前自己虽已教语文20多年,但识字教学是在不懂汉字科学的基础上教学的。课题实验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在“学用”汉字学的道路上,孩子们居然因为喜欢汉字而深深喜欢上了我。

随着“汉字小常识”“汉字中的做人道理”等内容在师生中传播,汉字学的科学性、高效性和魅力性日益为广大师生所认识。学校图书馆中《汉字王国》《汉字的秘密》《汉字史话》《汉字寻根》等书成了抢手货……

现在,所有实验学校教师备课都先对所教的语文知识勤问细查,慎重研究,查清问明后再设计如何教。教师对学生易错、难学的字词不再随意编造顺口溜或故事,而是根据汉字科学,结合学生特点来讲解。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表现。

与教师一起成长的是实验校的孩子们。“以前,十分无趣的生字课,现在变得有趣了,想不到汉字还这么有意思。”这是学生们共同的心声。泉州市实验小学与非实验校在2012年一年级语文期末质量监控试卷(使用相同试卷)中“识字与写字”部分的测查情况比较证实,在正确书写与运用、良好写字习惯与态度等方面,实验校学生明显占优。

2014年秋抽取实验校泉州师院附属小学一年级学生作为标量进行实验的前测与后测。2016年初的测查结果显示,学生经过实验一年半认字数量已平均达2319个,远远超过课标要求的量。

汉字教育科学化实践研究,我们已经走在路上,我们还将一路前行,不断收获……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12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