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守住课堂的防线

——专访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

作者:□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道德课堂提出之前,你也一直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关于课堂改革,从无概念到提出一个特定的概念,你认为其核心价值在哪里?

田保华:任何改革都有其核心价值追求,它决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行政部门要始终关注课改的价值追求,把握课改的价值引领。

道德课堂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中道德缺失、不道德和反道德现象提出的一种教学主张。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焦虑等感受。长此以往,必将恶化师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因此,循着新课改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会发现新的改进空间。

道德课堂要求课堂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规律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这是道德课堂的核心内涵。其首要含义是“为道德而教”。课堂是立德树人的第一途径,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课堂中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为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目标而服务的。课堂教学要彰显教育的知识、技能、人格、文化四大元素,要把课堂打造成“育人”的场所,而不只是“育分”的场所。道德课堂就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到一个醒目的位置,凸显“道德”这一教育的终极追求。“合乎道,至于德”的第二重含义是“道德地教”,即要求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和方法本身是道德的,要以道德的方式达到道德的目的。其第三重含义是合乎规律地教,即合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及教学规律,只有合乎规律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所以,道德课堂的提出,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课堂改革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让课堂向“有道德”的方向迈进。

中国教师报:从深度学习到创客教育再到核心素养,你一直对新理念、新思想有一种敏感的认知力和学习力。作为行政领导,日常行政事务有许多,那么,在工作之余你是如何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状态的?

    田保华:我为什么能够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是因为我有“私心”,并且“私心”还很“严重”。我害怕别人说我“不专业”或“专业不精”,害怕实现不了思想引领、专业引领,害怕为校长、教师提供不了优质的专业服务,害怕在我做“业务局长”的任期郑州市基础教育的品质没有一点提升。

人是需要改造自己的学习的。

首先要改造自己的阅读思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说的是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生命状态。一个人自然生命的生长,需要物质食粮;一个人价值生命的生长,需要精神食粮。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然。

总有人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其实,学习无处不在。上班路上,我的车里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候会室、候车室、候机厅是学习的场所,高铁上、飞机上也是学习的场所。纸质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线阅读、手机阅读也是一种学习方式,随时随地交流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其次要改造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的目的在于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自己的精神富有,矫正自己的价值追求。体味阅读对自己成长的价值,还需要另一种“阅读”:阅人、阅事。任何一个人,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开始了阅读,阅人、阅事、阅万物。一踏进校园,阅学生、阅同事、阅校长,就成了常态。阅他人,就是阅自己。读懂了他人,也就读懂了自己。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他人。对人的阅读,才是阅读的本质,才能洞见书籍阅读的价值。通过阅人,促进对书籍的深度阅读。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在工作中阅校长、阅教师、阅学生,把任何一次调查研究、研讨交流、工作谈话等都视为“阅读”。我们通过对方的语言表达、话语体系判断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取向,可以确定与他沟通交流的层面、角度和程度。通过对校长群体、教师群体及学生群体一定范围及数量的“阅读”,可以判断和确定在价值引领、专业引领、文化引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比如,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教师偏离了学科教学轨道,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格与文化的养成。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弄清楚学科教学的本质,加强对学科教学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国际理解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实践,从而达到“建构以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深度阅读。

中国教师报:道德课堂已走过7年的历程,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道德课堂,你认为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田保华:我觉得,最大的突破是从“理念系统”走向了“操作系统”,完善了操作规范或者说操作标准。

改革是一项旅程。课堂从“违道”走向“合道”,从“失范”走向“依规”,从“背德”走向“至德”,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太多的成长和突破,越来越多的校长、教师成为专业的思考者、行动者,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堂形态,无论是教学主张还是评价方式,都体现了对规律的探索与遵循。我相信,更多的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初,我们只是着力研究道德课堂的内涵与合理性,构建道德课堂对教师教学理念和能力的要求,构建道德课堂的通用法则、基本方法与理想等。在实践过程中,又逐步总结出道德课堂“成长性、情感性、开放性、文化性”四大特征,“有形、有魂、有习得”实践标准,教师要建立新的课堂价值观和“有灵魂、有同理心、有诗意”的实践要求,丰富完善了道德课堂的操作系统。

推进道德课堂遵从了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先内化为理念再外化为行为,先对照理论检视自己,后结合理论建构新的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因此,我们通过结合道德课堂理念与一线学校实际,提出了道德课堂的实践标准:有形、有魂、有习得。

一是有形。所谓“有形”,即有形态,要凸显课堂形态。

如何使课堂有形?首先,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指导下,结合大多数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情况,总结、生成学校课堂形态的名称。对课堂形态名称,要有自己的内涵解读。其次,要对“理论依据”进行详细阐述。这一阐述,要契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课堂理念。再次,要有课堂流程(学习流程)。对课堂流程的解读,既要符合课堂学习规律,又要契合学校的办学思想、课堂理念。最后,要彰显课堂变革的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的创新。课堂变革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文化建设。

二是有魂。所谓“有魂”,即有灵魂,要凸显课堂教学的精髓与灵魂。

首先,要解决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问题,把长期颠倒的学科教学重心重新颠倒过来,以学科的基本观念、方法论原理为核心,以学科的思想方法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层面,推进到深入学科本质与核心的思想教学和方法教学层面,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其次,要明确目标指向,将学科思想方法置于学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课程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再次,要把握教学的基本维度,在学习目标上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在学习内容中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在学习情境中蕴含学科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和领悟学科思想方法,在学习方法上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学科思想方法,在练习与作业中让学生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方法。最后,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部分—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推进单元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

三是有习得(生长)。所谓“有习得”,即学生学有所得,要突出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践行道德课堂,主张通过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育德、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课堂教学目的行为与结果的一致性”三大问题,重建教与学、师与生、目的行为与结果三大关系,实现低碳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三大目标,从而使课堂有形、有魂、有习得。

中国教师报:课堂改革必然绕不开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的变革最终是为了“学习之变”,让学习真实发生、深度发生。那么,课堂改革如何更多地助力深度学习的发生?

    田保华:根据我的理解,要让深度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就要坚守学生立场——以课程成全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把品格和能力作为学习的目标——让学习更有意义;把情境和问题带入课堂——让学习成为探索、发现、创造之旅。

根据学术界的解释,深度学习应该是主动学习、抓住事物本质的学习,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科学的“学习”,不仅包含了经验的获得,也包含了经验的使用;不仅强调了学习的方式,也强调了学习的动机。教师只有如此深入研究“学习”的不同层面,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学习观,才能促进课堂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并最终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道德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权。道德课堂最终应实现质的飞跃:教师要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创客教育是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技术和创意革命。创客教育的理念与精神,是推动课堂变革持续走向深层变革的重要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勇敢地拥抱创客运动,并保留其最精彩的部分,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态度,课堂要真正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场所,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在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课程内容的同时,既要改变学生的身份,更要改变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做中学”“创中学”的过程,实现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兼传播者、创造者转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让学生有确确实实的获得感。

因此我认为,深度课改在于课堂学习模式的变革,深度学习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能够达成三维目标的学习,才算是深度学习。至此可以说,道德课堂较好地彰显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知识、技能、品格、文化”四大元素。

中国教师报:当核心素养时代来临,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

    田保华:核心素养的发布,致力于回答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国家层面开启了从“育分”走向“育人”的进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系统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从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建构的依据和出发点,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围绕核心素养建构的新课程标准,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表达。学校表达实质上就是学校的创造,我们需要这种研究精神和创造精神。

第一,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设计: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统合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极为重要。

第二,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反而甚至出现了“假学习”。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我们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就要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回答好“道德课堂三问”。任何一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二是,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三是,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落实核心素养的好课。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