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让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更鲜活

发布时间:2017.06.07
中国教师报

用宫、商、角、徵、羽的音调唱《读唐诗》,从《九章算术》里寻找数学的奥秘……一所刚刚成立一年的新学校用这样的“常态课”展示出不一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5月12日至13日,全国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课程融合研讨会在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举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融合学校课程,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对话嘉宾:

朱慕菊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民生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陆志平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

蔡  可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李秀伟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朱慕菊:我们一直非常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融入中小学课程的问题,因为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糟粕,所以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首先就是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它与我们的课程实践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要素?当我得知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在探索这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是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正如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提出的“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既要立足中国,也要放眼世界;既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创建现代化的教学,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课程设计。

当然,这是一个初步的探索阶段。可能会走一些弯路,可能要做一些尝试,当若干年以后我们回头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如果这样做可能更好,这就是一个探索的精神,是一个不断与教师共创、共建、共同学习和打造学校课程的过程。而关键的问题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不是变成“两张皮”,不是变成摆设或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张民生:我做过多年教师,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经常会想起老师们给我们讲的一些诗词,譬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些都是经过多少年依然清清楚楚记得的东西,依然能脱口而出的东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唐诗宋词、书法国画、中医典籍,让我们始终受到熏陶,不可替代。教师要知道,选择把优秀传统文化教给学生很重要,但怎么教给学生更重要。如果只有美好的愿望,没有美好的方法,并不能达到效果。这里面既有学生怎么学,又有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如何在学习中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自然的融合非常重要。在我看来,教师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律。同时有开放的理念,在比较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多读中国的经典作品,但也不排斥国外优秀文化,应该更多融合国外的优秀文化,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传承下去。

崔允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国家课程整合,这不仅是学校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说要设计课程,正体现出课程建设这件事需要工匠精神,需要琢磨,才能做得更有专业水准。由此,我把校长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把国家规定的课程管好;第二类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再加一些活动课;第三类是把所有课程整合在一起;第四类是对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作出整体规划和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李秀伟属于第四类,他带领学校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由此我也想到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在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参与,没有创新创意,教师就不会收获专业上的发展。

课程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谈传统文化课程的整合,在我看来,除了关注内容上的整合,我们更要关注目标素养即为什么要整合的问题。目标清楚之后,才是课程的架构,即如何在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陆志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必须有课程和教材作为基础。现在为什么有些学校做得比较乱?就是因为没有课程,不知道怎么做,只是盲目跟随,没有体系,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泥古复古”现象。许多学校教师表示,没有课程,有点乱;要做课程,有点难。确实,这个问题非常难。现在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不能说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但在我看来,还不够,要加强。如何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就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呢?今天李秀伟校长用了一个词,叫做“关联万物”。我觉得“关联”这个词很好,它就是渗透、融入,不能每堂课都关联,而要看从哪个层面关联。比如说语文学科饱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分成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样是为了表述方便,并不是让教师把语文拆分来教。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要有关联的思维,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充分融合。

杨向东:如何用合理合适的方法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来,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为世界作出贡献,为21世纪打造一个有利于个人生活、个人生存的知识体系?这确实有挑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思考我们学校的课程体系,要用中国的传统思想构建:我们怎么认识世界的?我们怎么培养学生的?由此我想到,如果说在语文学科、历史学科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容易,但在科学学科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难的。因为教师要解决西方这种非常理性、建构式、分析式的思维与中国的这种混沌的、整体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课程很难达到有机的统合,这是学校要努力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精髓转化成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如何为人,如何认识世界,是一个自我体验、自我认识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进而接受。

蔡可: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多数学校还只是停留在课程的点缀,比如学学古琴,搞搞书法国画,也有一些制作,看起来很丰富,但在课堂上的关注是不够的,因此很难产生合力。而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学校的特色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通过课程建设实现的,决定学生发展的就是课程。

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我有三点建议。

其一,要避免“泥古”,避免把国学神圣化的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复杂,我们要在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中继承发扬,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最终找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找到我们的根和魂,而不是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一个最终极的目标。

其二,视野应该更广阔,内容应该再聚焦。传统文化不等于国学,国学也不等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该包括诸子百家的内容,包括经典的文言文篇目,教师围绕核心素养来设计,聚焦一些关键主题,重构优秀传统文化。

其三,内容和方式更接地气。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纯粹文本上的东西,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山水建筑、节日习俗、文化遗迹。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的资源,这也更接地气。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也要提倡素养本位,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情趣为先导,让学习方式更加鲜活。教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李秀伟:许多学校都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始终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两张皮”。一些学校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增加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多开展一些活动,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起来,真正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这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以“国家标准、国学特色、国际视野”为指向的“关联万物”的课程系统,学校的课程结构不是做加法,不是在学科教学之上再叠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融入课程,无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要分析课程标准,关联到各个学科里,然后深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由此实现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关联。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07日第1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