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影视与德育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一堂精彩的、渗透德育的电影课,在苦于分数与升学的中小学是如此稀缺,而林甲景一直在坚守,以一己之力为学生的读书生涯平添了几抹亮色。他将电影升级为影视德育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建构推广。电影课上,学生从结构入手层层剖析,不仅关注人物和情节,还关注事情背后蕴含的哲理,发现独特、发现美。

林甲景:电影里的教育人生

作者:本报记者 钟 原 发布时间:2018.09.12
中国教师报

林甲景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温州市优秀教师、2015年中国“星教师”、温州市首届少儿阅读十大贡献人物。现任温州市首批教育科研导师、温州新雨少年电影学院首席导师、市作协会员。曾获温州市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教学论文二等奖。

林甲景大概直到此时也不知道,有学生在知乎上发起了“如何评价温州二外新任主任林甲景先生”这一话题,前来答问的人还不少。

里面并非全是溢美之词,有人就直斥他“过于严厉”“有点凶”——不过,痛诉之后,学生也承认,“人家有底气,是真的有底气”。

有学生直呼他为“景哥”,深情回忆了他调离温州市第四中学之前的种种:如今回想,若不是当初“景哥”大力提倡“影视德育”和“每日诗歌午诵”,我今天哪会读什么诗,看什么经典电影呢?

如果林甲景看到这样的评价,一定弥足欣慰。电影与诗歌,在苦于分数与升学的中小学是如此稀缺,而他一直在坚守,以一己之力为学生的读书生涯平添了几抹亮色。当然,如今这样的探索也成了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电影课和电影课程的价值。

从单纯的喜爱电影,到大量看电影后产生灵感,开始研究影视德育课程,再到给公众上电影课,最后成立工作室,培养挖掘更多新人……一路走来,林甲景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我们的电影课程一定要既有深度又有趣味,要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力,为学生创造激发潜力的空间,打开学生生命的精彩”。

也难怪学生在他走后,颇为伤感地写下一句:今当远离,临文涕零,不知所言。

与学生一起“寻梦环游”

8月刚刚结束的暑假,林甲景在温州少儿图书馆上了一节公开、混龄的电影课。他事前给自己定了任务:“在备课时,我的目标就是整节课要深刻、完整、富有立体感,并蕴含一定的哲学深度。”

这样的要求,对普通中小学生而言会不会有难度,能达到吗?林甲景有自己的判断。

这一次,他选择的电影是《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讲述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和落魄乐手埃克托在五彩斑斓的神秘世界开启了一段奇妙冒险旅程的故事。

根据情境,林甲景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果你是导演和编剧,能不能饶埃克托不死?” “是什么最终改变了祖母对米格音乐(梦)的态度?”这些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了电影深处,真正思考感官娱乐之后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在课的最后,林甲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关于音乐与亲情关系的填空题,一个男孩当即写出“音乐唤醒亲情,亲情成全音乐”,同时他还表示,“要想达到和谐统一就要有包容的爱,对彼此梦想的尊重”。这样直指精神层面的思考与林甲景想得如出一辙,他为学生能够有如此深刻的思考感到欣喜,“显然,多个人物的反复聚焦,给了他深度的启蒙”。

“为学生系统梳理各种结构视角,帮助他们掌握结构方法论,并通过结构读懂电影、启蒙自己。”林甲景说,这才是一个懂电影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

没有结构的电影课,学生听不懂,课堂也是琐碎的。“电影课备课要把结构设计摆在首位,重视影本的结构效应,领悟‘结构即启蒙’的研究判断,研究、建构电影课的结构,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核心问题,带领学生透过结构向电影‘更青处漫溯’,这样的电影课才会给学生巨大的启蒙和长远的影响。”林甲景表示。在这节课上,他采用了自己和团队研究的七大电影结构中的一种,即聚焦人物式结构,围绕一部电影的多个人物来设计问题,“这里的关键是问题维度的选择、维度间关系的发现和确立,课堂的启蒙点就在问题的维度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节电影课上,教学内容还延伸到一些名家的散文、小说,推动了学生的阅读,比如曹文轩的《前方》《草房子》、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等。

“林老师的课品读框架简洁深刻,画面剪辑重点到位,逻辑清晰,影视品读,深度阅读。”这是一位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后的深刻感悟。

在温州,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喜欢来听林甲景的影视德育课程,每次在温州少儿图书馆公众号发出免费看电影上课的内容后,都是“秒光”抢票的情况,这是如今已经成立工作室,成为带头人的林甲景和他的团队所愿意看到的,也是推动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当影视与德育相遇

高中毕业后,林甲景考入温州师范学院。一次机缘巧合,他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其中,一年的影视文学课程成了林甲景与电影的缘起。在2002年这一年,林甲景的影视文学课教师刻意带他们看一些国内本土经典的电影,比如反映中国几代人命运的《活着》(原著余华《活着》),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婚姻文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原著苏童《妻妾成群》)《红高粱》(原著莫言《红高粱》),反映京剧文化以及演员之间微妙情感关系的《霸王别姬》(原著李碧华《霸王别姬》)等,这些中国电影史上响当当的作品,成了林甲景大二时期最重要的精神营养和精神期待,激发了他最初的观影兴致。现在回想起来,林甲景记忆犹新:“这些打开了我对电影的认知和视野,在老师的带领下看电影、聊电影、议电影,做作业,写影评,为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大学时,林甲景感触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知道了如何看电影以及看什么样的电影,并且喜欢看电影。2005年大学毕业后,林甲景来到温州市第四中学,后担任政教主任。在2005-2012年的几年间,林甲景看了1000多部电影,如《我的父亲母亲》《那山那人那狗》《海上钢琴师》等,一开始只是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后来他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对比较热爱的优秀经典电影,看了就保存下来,存了以后开始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2012年,看了大量影片,有了丰富的观影经历后,林甲景对影片进行分类时,也开始产生了灵感:“何不用影视做德育?”青春期的叛逆凶猛地冲击着德育的效果,德育可不可以用影视做得更加形象,更具有美感?

林甲景开始将电影做成影视德育课程,细分主题,1.0版的课程应运而生,比如众生平等、活着的姿态、亲情友情、如何认识爱情、重读名著、想象的翅膀、自然与生命等。尽管如此,林甲景常常进行反思,为什么是这些主题?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能否设计小学、初中、高中通用的课程?

带着思考,林甲景开始对影视德育课程进行打磨。经历了2.0版、3.0版的不断改进,4.0版的影视德育课程全新上线,分为“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四大主题,充分吸收了去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浙江省学科指导纲要、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以及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进行的综合设计。

有了4.0版的影视德育课程,林甲景可以在校内外系统地给学生上课。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林甲景对学生最强调的也是看什么样的电影。“现在的电影有许多,包括轻松娱乐的喜剧,炫目刺激的美国大片,但真正值得我们看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能够激起学生精神成长,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够给予学生心灵震撼,特别是指向人性的中国本土特色电影。”林甲景说。

如何看电影?林甲景希望学生通过影视德育课程,学会看镜头、看语言、看情节、看色彩、看创作者意图和改编痕迹等,感受电影里的艺术美、人性美。2015年,林甲景来到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并在高中部成立了影视社,电影与国学、电影人物形象的辩证思考、电影主题的多维性、电影的结构与主题……因为学生都是高中层次,林甲景在每周一节的影视社课程里大胆尝试,将电影课上得更加系统和深入。刚刚毕业的2015级学生曾唯策当年就是影视社的一名社员,他回忆说:“在光影的世界里聊人生、探人性、看世界,一节节电影课、一场场电影讲座,这些特殊的体验是学校其他社团没有的。”2016年夏天,林甲景被市教育局外派支教时,曾唯策甚至在QQ上留言:“林老师,你走了我们影视社怎么办?没有几个指导老师能像你这样指导社团活动。”林甲景还和二外初中部的同事们一起推进影视德育和名著改编电影阅读。

“电影的魅力更直观、更立体、更有冲击力,这种效果比故事、图片、录像要好许多,因为绝大多数电影作品都来自于生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带来思想的洗礼。”林甲景说。

电影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2014年1月,温州市少儿图书馆成立了电影导师团,林甲景走出学校,在这里上了第一堂电影课,题目叫作《奇影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由〈暖〉说开去》(电影《暖》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

课上,林甲景把本片主题抛给孩子们去探讨,一个五年级男生联系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追风筝的人》说:“我认为两部电影讲的主题都是人性的救赎,《暖》中的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当年许下的承诺没有兑现,再次遇到她内心很惭愧。就像阿米尔回到自己原来的老家阿富汗,知道仆人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自己却用那样不堪的方式赶走了哈桑,感到很愧疚。”

当时,除了这个男生如此精准透彻的回答,通过深度对话,竟有许多小学生对本片都有了人性反思的认知。也就是从那堂课开始,林甲景开始放手设计问题,他强烈地意识到,原来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孩子们的思维是没有边界的,他常对学生讲,“会看刺激的电影是好的,但会看安静的电影才是真正学会了看电影,才真正有了走进电影最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在电影课上,“孩子们可以绽放思想的光芒,特别是激发他们思考的独立性、深刻性”。

有了影视德育课程后,如何对课程进行建构推广,是林甲景思考最多的问题。2015年下半年,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林甲景开始建构、梳理自己的影视德育课程,比如电影课问题如何设计,教学语言如何组织,如何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如何备课,如何评课等。

一年的时间里,林甲景做了大量的研究。电影如何解读?他认为可以从主题、情节、人物、台词、细节、载体、镜头等7个维度来解读。如何备课?他觉得可以从电影素读与素课、设计结构与图示、选用截频与截图、细部延伸与深化、文化挈领与提升、语言表达与启蒙等6个环节来备课。问题如何设计?林甲景自己创造出“三原则五大类”核心问题设计样式,包括结构性问题(层层推进)、直线性问题(一以贯之)、开放性问题(多元思考)、细节性问题(发现学习)、比较性问题(由此及彼)等。

去年,林甲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的团队已经从最初探索影视德育课程的十几位教师,发展到10所学校的200多人,林甲景又抽出5人,一起将市级课题做成了省级重点课题。

现在,林甲景由探索者变为指导者。一年时间内已经走进7所学校,深入课堂进行公开课指导。如今,7所学校开了20多堂公开课,每堂课都有市级证书。发现好课后,林甲景还会推荐学员到社会上去讲公开课。通过工作室,林甲景挖掘人才,不断壮大队伍。

“原先看电影就是看人物和情节,现在我们更关注事情背后蕴含的哲理,从结构入手层层剖析,从很高的角度俯视一部电影。我很认同林老师提出的‘看电影比看书难’这个观点,我们通过电影课发现独特、发现美。”温州市第八中学学生唐晨菲说。

“林老师选的电影,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特效,却最能打动人心。”温州市蒲鞋市小学学生林嘉仪说。

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林甲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几年下来,他对外上了40多堂电影课,平均每个月一场。每次备课,林甲景至少需要一周到半个月时间,自己观影2-5遍,还要梳理主旨、抠住细节、提炼问题、彰显个性,要截图上百张、截频数十个,既要查阅资料又要独立思考,同时加入阅读元素……

但林甲景乐此不疲:“电影课让学生体现出一个生命个体应有的自身的东西,能够拥有独立的思考。”他期待以此为寻找和创造另一种德育的可能、为影响更多的学生和家庭而不懈努力。

你问我答

1. 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答:弹钢琴。

2. 你最欣赏的以改革知名的学校是?

答:费城未来学校。

3. 如果给你足够的权力,你会将自己的课堂变成什么样?

答:除了阅读就是写作,除了写作就是阅读。

4. 学生的哪一句话曾让你心灵触动?

答:(高三学生)“老师,我们明天(星期六)可以上同学佳作分享课吗?”

5. 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答:上出了一节又一节学生喜欢、难忘又影响他们深远的课。

6. 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评估的?

答:务实。

7. 你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答:上初中时,有一天晚上,与两个同学故意用一张100元假币到一个老人开的小卖部买东西。

8. 用3个词概括你自己。

答:勤奋、细腻、坚韧。

《中国教师报》2018年09月12日第1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