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过去一年,我们密切关注那些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优秀乡村教师,同时也聚焦与乡村教师息息相关的教育改革与政策走向。如何通过机制建设,保障这些乡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如何补强乡村教育短板,无疑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政策应凸显的制度伦理。

2017,为了乡村教师的获得感

作者:本报记者 白宏太 发布时间:2017.12.27
中国教师报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起来,中国教育已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这也意味着,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更多关注细节、关注弱势、关注少数人。

中国有330万乡村教师,他们坚守在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撑起乡村教育的希望,他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一个群体。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推出,为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带来新希望、新变化。但同时,政策的进一步细化与落实还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过去一年,我们密切关注那些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优秀乡村教师,同时也聚焦与乡村教师息息相关的教育改革与政策走向。

照亮乡村教育的微光

2016年2月,“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江西宜春市奉新县乡村教师支月英走上了领奖台。

这位来自省城的女教师,从19岁开始工作在远离家乡的山村教学点,从“支姐姐”“支妈妈”到“支奶奶”,一干就是36年。如今已年届退休,但她仍愿意留在这里教书,只因山里太缺教师。

对于这样的教师,再多的荣誉和褒奖都不为过!但面对荣誉,支月英很平静,获奖后推掉各种采访,第一时间回到大山里,因为她最想念的是山里的孩子们。

像支月英一样,湖南省桂阳县乡村教师盘琼玉27年来工作在瑶山深处。作为当地走出的第一名瑶族大学生,她原本可以在大城市就业。但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坚定地辞去深圳的工作,接过父亲的教鞭,甘愿做“一朵瑶山里最美的映山红”。

一年来,我们报道了一大批这样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自甘其乐的湖南汉寿教师黄春秋,在秦岭深处担当留守儿童守护神的陕西商洛教师魏玉瑛,既当校长又当教师的湖北钟祥教师代传升,甘愿去乡村学校支教、追寻教育人生诗和远方的山东济南教师王玉河。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乡村教师队伍中,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年轻教师的身影。比如,湖北孝昌县“最美乡村教师”、90后小伙张伦瑜。

这些乡村教师是中国乡村教育的脊梁,他们理应得到更多关注、更多赞誉。但这还不够,对他们来说,短暂的荣耀之后,是漫长而辛苦的守望。

关键是,怎样通过机制建设,保障这些乡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安心工作,享受职业的幸福。

以教育治理变革破解顽疾

2017年3月,本报以长篇系列报道形式推出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创新经验——《唤醒教师》《到农村去》《治理之变》。

在深入山东各地乡村学校采访过程中,记者十分欣喜地看到当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近两年来,山东省教育厅先后推出教师“县管校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改革教师招聘办法、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保障乡村教师待遇、启动省内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两年内,如此密集的改革政令极为少有,每一项改革都直指乡村教师队伍工作中的痼疾,如强大的组合拳一样将长期以来的制度壁垒击得粉碎,也消融了乡村教师心头的坚冰。

深究改革背后的动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这些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就在于教育部门与人社、财政、编制等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方式。

要解决老问题,需要有新办法。在湖南,记者了解到,省教育厅率先推出了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1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适教、乐教、优教的乡村青年教师,活跃在乡村教育热土上,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乡村教师补充新机制。

在河南、湖北、江西等更多地方,从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荣誉制度等多方面着力解决乡村教师问题“痛点”的改革,都在渐渐显现改革的初步成效。

综观这些改革举措,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要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难题,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方式,要找准问题的源头,通过制度创新寻求突破,同时还要有系统思维,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改革。

体现制度伦理的政策走向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年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伴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逐步深入落实,普遍性、全方位的关心乡村教师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684个县已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8.1万所学校的129.5万名教师,学校和乡村教师的覆盖率分别为98%和96%,比2015年分别提高2%和4%。

2017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通报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阶段,通过实施特岗计划、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举措,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布会上公布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也很有说服力,34份优秀工作案例涉及全国大部分省份,内容也涵盖了乡村教师编制改革、生活补贴制度、特岗计划、关爱机制等多个方面。

同样在今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进行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课题结项报告会在京举行。通过对全国各省份近两年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进行总体调研,结项报告指出,一个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制度环境正在形成。

在这次报告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感言道:“面对乡村教师一定要出台真招、实招、管用的招,要真正回应他们的关切,提升他们的待遇,让乡村教师有满满的获得感。”

显然,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面对这一庄严承诺,改善乡村教师境遇,补强乡村教育短板,无疑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政策应凸显的制度伦理。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1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