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陶行知思想与“课堂革命”相遇,会有怎样的火花迸发?12月8日至10日,全国“课堂革命”高峰论坛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陶会农村专委会)2017年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700多名代表参会,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局长、校长、教师代表在此分享故事、展示成果、碰撞思想。未能与会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以视频寄语农村专委会。
每一次自我建设,都是课堂微革命
三天时间里,多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呈现给与会者一场思想盛宴。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吕德雄指出,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在课堂,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在课堂,当下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最大短板也在课堂,要“努力建设以生为本、自主学习、探究创造的课堂,促进学生能力不断增长、个性不断发展、潜能不断激发,帮助学生德行向善、欣赏向美、求知向真,以国家、民族和未来的名义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
中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教育变革要从教育理念、教学理论、课程拓展、国外研究成果借鉴等方面加以深度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宋永成,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分别从陕西课改实践和更宏观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命题出发,求解教育改革难题。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从20年办学经历谈起,以生动的发展案例,解读“课改改变学生命运”。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善良。好校长的领导力来自自身的高标准引领;学校的变革力在于弘扬正气,让真干事、干好事的人得到“好报”;课堂改革长效力,在于让学生自我体悟、自主发展、自信成长。
“自己,才是课堂的起点!”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著名班主任郑英,为课堂做了自己的定义。她认为,教育就是向美而生的事业,是追寻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做最美的教师,才能带出最美的学生。“教师每一次自我建设,都是对课堂的一次微革命。”郑英的观点,再次回应了此次年会的主题。
人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
此次年会为更多优秀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分享机会。两位乡村教师课堂“叩道”,四位校长课堂“问道”,四位局长(主任)课堂“寻道”,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观点碰撞、生动的实践展示,让与会者深受启发。
甘肃省兰州新区永登五中教师高进儒以“改变,从我做起”为题,讲述一位乡村教师坚守、创新、开拓的“传奇”故事;做“有滋有味的乡村教育”的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第二中学教师李素怀,是那个愿意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操场、引向社会的数学教师,是善于借助外部资源为教育服务的乡村教师,也是愿意和孩子一起创造各种可能、丰盈生命体验的普通母亲。
这两位来自基层的乡村教师,以自己最普通的教育实践,创造着可能影响未来的乡村教育经验。他们心里装着整个世界,所以即便在最偏僻的农村,也一样可以建设沟通世界的教育现实。
来自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红云希望小学校长王卓伟、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南街小学副校长刘明、浙江省长兴县古城中学校长王涧芳和河北省承德县六道河中学校长贾利民,先后分享了自己的办学实践和成长历程。他们在学校课程体系建构、课堂教学变革、教师团队建设、学校文化的凝练浸润中,探索当下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和可能性,成就乡村学校发展的新经验。
在局长课堂“寻道”环节,重庆市彭水县教委副主任陈恒平提出“让教育回归绿色”,给农村教育发展一种生态的氛围营造和绿色的路径选择。黑龙江省绥滨县教育局局长矫春宇则从宏观上构架局长、校长的管理策略,从微观上引领师生在课堂研究学习力、解放生产力,从而“让课堂回归原点”。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主任沈宏军以“区域课改的推进之路”为题,系统解读一个地级市整体课改的顶层设计和行动主张,让身在其中的校长教师跳出学校看整体,跳出行政管理找到研训助力的新境界。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虽已离开课堂十多年,但他“人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的观点引发与会者广泛共鸣。
在爱的教育中抵达更美好的未来
作为此次会议的承办方,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袁方正全面解读了学校的课堂变革及发展特色,教师代表的展示课为与会者提供了课堂改革样本,精彩的文艺演出又全面呈现了学校课程建设和社团发展成果。
来自安徽、四川、江苏、贵州、湖南的五位基层校长,与山西的大学教师、四川的县教育局局长共同组成沙龙嘉宾,进行了一场关于“课堂革命”的圆桌“论道”。他们从当下课堂的观察出发,重新认识课堂,解读“课堂革命”的现实意义;从陶行知思想的传承与当代践行出发,寻道“课堂革命”和学校发展的中国智慧。
中陶会副会长孟凡杰倡议“课堂革命”要从教育人自身做起:教育管理者要有一点情怀,有一点思考,要有课程领导力,要提高学习力,要保证资源供给力,要增强人心凝聚力;要着眼于办好开放性、多样性、差异化的教育,不要用高标准要求每一个孩子,特别要培育好班级后30%的孩子。
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汤勇代表专委会作工作报告,他表示,进入新时代,教育人应该时刻牢记教育的初衷,立足自身、着眼当下,让教育回归温馨的“家”。新一年,农村教育专委会将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改变尽一份“砖瓦之力”。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