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午休时,老师总说:“脱衣服快的是小白兔,脱衣服慢的是小乌龟。”谁也想不到,朋友的孩子就是因为天气突变穿多了衣服不想当“小乌龟”,不愿去幼儿园。后来,女儿上了幼儿园,我时常问她在幼儿园是否玩得开心?她的回答总是时好时坏。一次她告诉我,午休时老师说:“别出声,静悄悄。”这让她鼻涕流出来也不敢擦,更不敢跟老师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一点”“坐好了,看老师这里”“别动,不要讲话”等这些语言指令无处不在,只要稍加审视就不难发现,其效果并不能如教师所愿。相反,还很容易在无形中给孩子营造一种压抑、不自由甚至恐惧的成长环境。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指出:如果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那么,教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自由、温馨的环境?
首先,反思教师语言指令背后的教育理念。各种各样的语言指令,都是基于教师对“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立的人的认识和判断。在我看来,有两类语言指令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一是那种大一统并且要求过高的语言指令,还有就是教师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的语言指令。这两种指令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教师主导的管理特质,而严重缺乏对孩子主体地位的认同和尊重,从而营造了一中管控和压抑的氛围。
其次,注意语言指令的同理心和民主性。幼儿教育是集体教育,需要必要的管理和约束来达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而教师最擅长的方式就是发出语言指令,这种指令多半是控制型的。由于孩子们自身理解能力的局限和认知的不灵活,他们通常会对这些指令做出过于狭隘或死板的认识,使他们自身的心理自由和行为表现受到束缚。因此,教师的语言指令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纳水平和实际差异。同时,也要给他们留足提出疑问和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
再次,注意多种语言指令形式的灵活使用。虽然语言指令是教师常用的指令形式,但对幼儿教育而言,其他指令形式可能效果更佳。比如,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喜欢用童谣、隐喻、音乐、动作、标识等方式传递指令,不仅有效避免了语言指令的不足之处,而且孩子们能够执行得更好。因为这些指令具有趣味性、形象性、情境性、生动性、指示性和引导性,更易于孩子感知、接受和执行。
最后,对孩子的各种言行怀有宽容之心。教师的语言指令是一把钥匙,说好了能唤醒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自由飞翔;说不好,则可能无法让孩子敞开心扉,限制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今天的幼儿教育,首先是宽容的教育、信任的教育、呵护的教育,教师的语言指令应以其独有的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顺应,以及行为的丰富多彩的深刻领悟为基础,从而发挥最大效用。教师要学会用鼓励性语言引导孩子,对约束性语言指令进行灵活解读,关注到这些指令对孩子产生的长远影响。同时,教师也要学会用征求和询问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亲密的个体交流是最好的教育,多一点温暖的沟通、少一些硬性规定和要求,让孩子对教师没有惧怕,能够与教师良好沟通,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幼儿园生活,提高自信心,大胆展示自己,达到幼儿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