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改学校,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有许多问题、困惑,请专家帮我们解决。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用新模式上课,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开小差怎么办?大班额如何有效分组……对于这些课改实践中遇到的方法、技术层面的问题,许多教师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专家。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课改实践中,解决问题的主体究竟是谁?应该如何看待专家的作用?
专家不是问题的挡箭牌
一些学校为了解决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常组织教师进名校、访名师。这样的寻师之路是热闹的,有照片、有资料,各种抒情、各种感慨。可是,回到学校问题依然不能解决。之所以收获寥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专家当成了问题的挡箭牌。
在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时,教师带去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虚拟的问题,即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研,把凭空想象的问题抛给专家,并与专家交流。这种问题即使得到专家的解答,也不会解决课改的问题;一种是真实的问题,即教师在课改中遇到了问题,但自己没有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就指望专家点石成金。这样的教师可能取到了解决问题的“真经”,但因为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些“真经”常变成空中楼阁。
当我们把请教专家当成一种纯粹的形式,专家就成了问题的挡箭牌。许多问题在和专家相遇之后戛然而止,无法深入。专家当然没有错,错在我们在请教专家之前做了什么,我们是不是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只有我们真的充分研究了,再带着资料,带着真诚去请教专家,专家才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强弓硬弩。
(山东省青岛市大枣园小学 咸威)
贴近实际才有作用
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当下课改的热议词。面对课改中的问题,我们需要专家但更需要教师。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关于课改,专家的理念可能非常先进,但要将这种经验真正推广到学校、课堂,只有广大教师在观念上得到认同,并愿意付诸行动,才能让课改落地、生根、发芽。
实践出真知。课改中的问题更多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比如“走班制”的推广,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挑战。如何选课、如何分班……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有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指导,共同解决问题。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论哪种模式、哪种新技术,更多面对的是广大学校、教师和学生。只有贴近学校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课改的问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但更需要教师的自觉和反思。
(四川省绵阳市实验中学 李敏)
教师在坚守中创新
有教师说:“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以致不知所措。”还有教师说:“本就不知新课堂该如何上,听了专家的反思和经验,更不知怎么办了。”其实,许多教师只看到了别人有什么,而忽略了自己有什么,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
学生是第一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处处体现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人文关怀。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多样性、层次性、个体性、情感性,而不能一味地模仿。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材,特别是要运用好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教师不是课改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新课改的建构者和开发者,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根据不同的学生,处理好选修课与必修课,掌握好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师者,教法为要,应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传统中创新,于继承处发展,这样才能独辟蹊径,自成特色。
(安徽省霍邱县教育局宣传信息中心 潘光华)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0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