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春铭)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融合?9月18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18位老师在五大分会场带来了12个学科的智慧教育公开课。
石磊老师的语文课,通过教学资源的及时共享,一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心灵意境;杨雪芹老师的数学课,基于系统提供的抢答点赞、小组讨论等功能,把相对枯燥的几何课变得活泼有趣;李蕊老师的英语课,依托科大讯飞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英语发音进行打分和纠正,实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北京十二中的公开课也拉开了“智慧教育,因AI而能-全国新高考实施策略研讨活动”的序幕。9月18日,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主办,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与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承办,科大讯飞协办的全国新高考实施策略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举办。
走进十二中教室,每位学生都配有智能手环,与自己班牌对应,不仅可以无感知签到,还可以通过智能班牌查询自己所有学习记录,老师也能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路径。“我们希望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每一个老师构建一个精准教学的路径,为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路径。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我们采集教、学、考、评、管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过程性数据,帮助学生减少无效学习时间,帮助老师提升教学精准度,为师生打造针对性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与服务。”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丁鹏说。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蒋炎富介绍,十二中将教育与信息化结合,实行多学科发展,多层次实践。立体交互、实时反馈的智慧课堂已成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全学科的常态课。十二中的信息化教学,正在从学生应用走向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更重视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思维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伦理和文明素养。让学生不要迷失在海量信息中。”蒋炎富说。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本部校区执行校长王自勇介绍,十二中在课程改革中,明确教育要立德树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改革重点是课程特色+办学特色,改革关键是选择+扬长。由每一个班的课程向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转变,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学生指导、评价转型方面面临挑战,也同时在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管理关等方面发生了观念变化,在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方式上发生了方式变化。学校注重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真’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认真论和方法论,通过‘创新驱动’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润泽学生的智慧。‘善’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面向世界的伦理观和行为,通过实践积淀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和国际素质,塑造学生精神。‘真’和‘善’是教育的过程。‘美’是教育的结果。”王自勇说。
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副主编宋述强认为,智慧校园建设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目的就是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其想要的资源和服务。未来的技术发展不会取代老师的地位,但是如果老师不懂技术将会被淘汰。
“人才是什么?如果人才是一棵大树,树尖的是人才,树两边的也是人才。不能只有一个目标,一把尺子。学生从小到大,积累了海量的教育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的性向、潜能、思维模式。”考试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认为,加大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匹配,寻找最大公约数。“教育技术至关重要,但是学校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要始终牢记教育本质,以人为本,以孩子的综合发展为本,把大数据用好用对,才能发挥技术的价值,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研讨会上,还进行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 纳新仪式。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天津市实验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武汉外国语学校等14所学校成为新增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