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社会包容性经济联盟与数字治理标准研究所合作,并在加拿大标准委员会支持下,联合发布一项国家研讨协议。该协议构建了从数字素养概念定义到数字素养提升效果评估的完整框架。
将数字素养确立为公民基础技能。当前,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加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公民数字素养存在一定不足,可能会限制个人发展和加剧社会不公。为此,该协议致力于为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提供统一行动框架,通过界定数字素养核心术语、规划实施路径和建立共享评估指标,确保数字素养提升行动兼顾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尤其关注青年、老年人、弱势群体和非官方语言人群的需求,以系统性举措支撑全民数字素养提升。
构建分层级、多维度的概念体系。该协议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相互关联的数字素养概念体系。协议将“数字素养”定义为利用数字工具和技术,安全、负责任地查找、理解、创造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出“数字熟练度”这一概念,强调创造性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此外,协议还细致区分了“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等关键技能,并拓展至“数字信任”、“数字权利”、“数字包容”等社会伦理维度。
强调以社区为中心的实施策略。在实施层面,该协议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路径,强调以社区为中心进行包容性设计。核心方法包括,明确目标受众与目的,与社区成员共同设计数字教育相关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和移动课堂等灵活模式,并提供多语言、多格式的材料;推行“培训师培训”机制,强化本地师资,并将设备接入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弥合数字鸿沟。协议特别指出,要回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为老年人简化操作界面、为残障人士融入辅助技术、为新移民提供多语言支持,并将数字素养嵌入就业服务和学校教育等现有体系。
明确各部门协同推进职责。协议清晰地划分了不同部门在推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行动中的职责。政府公共部门被赋予系统变革的引领角色,负责将数字素养纳入国家课程和终身学习体系,并为基础设施和社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中介,要以文化适配和包容性方式确保项目回应弱势群体需求。企业则需将数字素养融入员工培训内容,资助社区数字技能项目,并推动包容性技术发展升级。协议还提出,跨部门协作是关键,各部门要通过共建试点项目、共享数据和资源、共同投资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形成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的行动合力。
建立障碍识别和成效衡量指标体系。为确保数字素养提升行动取得实效,该协议提出了一套涵盖六大维度的量化评估框架,以识别数字素养发展障碍、精准追踪实施成效。在数字接入和基础设施层面,关注网络覆盖率、设备拥有率和公共接入点分布等。在技能和信心层面,通过起点评估和数字信心得分衡量数字素养提升程度。在包容和公平层面,衡量弱势群体的参与度和资源可及性。在项目覆盖和参与度层面,监测项目的实际覆盖范围和持续性。在能力和生态系统支持层面,评估师资力量和资金的可持续性。在成果和影响层面,直接考量就业提升、公共服务使用频率、公民参与度和减少技术焦虑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