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广东

书院制培养高素质“国优生”

作者:蒋颖妍 谢志勇 发布时间:2025.10.28
中国教育报

香港轩尼诗道官立小学(铜锣湾)学生向参访的华南师大国优班学员展示动画视频。 资料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石牌校区的一间教室里,教师教育学部教师谢志勇正引导学生提问,摄像设备将他的音像实时传输到厦门,任姿睿等华南师大与厦门大学联合培养的“国优计划”研究生能通过电子屏幕,清晰地看到板书、听到讲解并参与课堂互动。

  这是华南师大“国优书院”的日常教学片段。自入选“国优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以来,华南师大积极吸引招录43名“国优计划”研究生,深入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培养新路径。

  成立书院破解协同难题

  华南师大在深入推进“国优计划”时,发现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分散在不同学院,管理较为松散,培养标准等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归属感。此外,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未能形成合力,优质资源难以共享。

  为此,华南师大于2024年成立“国优书院”,统筹管理“国优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书院由研究生院主管,挂靠在教师教育学部,打破学部、学院壁垒:教师教育学部联合理工科学院及研究生院统一规划课程方案,推行“主修+辅修”教学模式与“三导师制”。“学科导师、教育硕士导师和中小学导师共同指导,有效提升了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阳成伟说,“学生既能完成学科主修课学习,又能系统修读教育教学模块课程,还能落实好实习实践。”

  在此基础上,华南师大积极与厦门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开创了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深度合作的新模式。73名厦门大学学生进入华南师大“国优书院”修读教师教育课程,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两所学校的教育硕士学位。

  “国优书院”的建立,为参与“国优计划”的学生带来了归属感。“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校区,但是在情感和认知上,我们是一个学习成长共同体。”“国优计划”研究生由凯文感慨地说。在这里,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向着“成为一名高层次的优秀教师”这个目标迈进。

  链接一线补齐实践短板

  在澳门劳校中学的科学课堂上,学生忙着将食材“变”为冰激凌。他们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深入探讨物体熔点、凝固点与温度的关系。“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既能动手实践,又能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抽象原理。”在澳门见习的由凯文很有感触。

  “‘国优书院’不仅是一个协同管理平台,更是一个资源链接平台,能让学生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王红表示,书院将“实训—见习—实习—研习”贯穿培养全过程,补齐了教育实践的短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的依托单位,教师教育学部还把书院与港澳教育实践紧密贯通。2024年10月,华南师大与澳门培正中学等3所学校签订实践基地协议,于11月组织首批研究生赴澳门见习。随后,华南师大组织12名研究生赴香港6所中小学校见习,深入课堂教研,与师生展开深度对话。

  依托教师教育学部,“国优书院”还与广州市教育局、珠海市教育局紧密合作,引入一线优秀教师担任中小学实践导师。作为由凯文的中小学导师,广东实验中学教师马晋闽引导她关注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启发她把论文选题扎根课堂。如今,由凯文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努力在“做研究”与“上好课”之间找到结合点。

  联动内外打开学习视野

  “大家的教育背景不同,分享让我大开眼界。”华南师大学生刘灏认为,跨地区、跨校区的联动课堂拓展了他的教育视野。

  为打开学习视野,“国优书院”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构建“课程—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开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等特色前沿课程,系统剖析区域教育现状、政策差异与发展趋势。同时,华南师大与厦门大学共同开设“HPS教育和STEM教育专题”课程,为学生展示跨学科、跨文化教学案例及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华南师大还是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我们非常重视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家精神。”在王红看来,这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完善。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