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连续开展了8年的“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直播展示现场。 资料图片
东北师范大学以“尊重·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未来教育家”培养为目标,聚焦师范生的“五力”(即思政引领力、学科理解力、教学转化力、实践创新力、反思研究力),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协同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入手,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新路径。
构建现代化师范教育课程新体系
学校锚定教师“五力”素养模型,从内容的知识逻辑、学习的认知逻辑和教学的教育逻辑上重构课程体系。
一是在知识逻辑上,突出前沿性与融合性。在前沿性上,把学科本体、学习科学、教育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程,建立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的课程联动体系。在融合性上,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与文理学科、新兴学科的融合,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师范教育课程的衔接贯通。建设了教师教育特色学科集群,文史哲、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三大文科集群,数统信息、物质科学、生命生态三大理工科集群,七大学科集群联动打造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保障机制。依托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设了194个科教融合教师团队,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功能于一体。
二是在认知逻辑上,突出高阶性和挑战度。学校打造了富有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本硕贯通式进阶课程,建立了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项目式学习体系,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和主动建构潜能。
三是在教育逻辑上,突出过程性和数智化。学校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打造608个“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向全国直播,研制教师“创造的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数智技术全过程、全链条赋能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基于多模态生成式AI赋能技术,构建覆盖“教学能力评价—沉浸式实训—智能成长导航”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智能培养体系;以数智教师教育实验室建设为依托,研发教师教育专用大模型,打造“AI+教师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AI+”等系列课程。
打造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
学校回应教育强国战略对研究生层次教师的新需求,以“螺旋上升、持续赋能”为核心逻辑,从培养目标分层设计、课程体系螺旋进阶、实践体系循环深化、研究体系阶梯递进等方面重新设计培养方案,建立本硕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
学校研制出14套6年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师德师风、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培养为重点,将通识知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学科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师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之间的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纵向目标的衔接贯通。
在这6年中,前3年强化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通识素养、学科素养和创新素养;第4年强化学科理解课程和教育素养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系统理解和教育基础素养;后2年注重学科高阶课程和研究性实践,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能力。
在这6年中,学校进行了“理实互构”的设计:设置学科实践和教育实践。其中,学科实践与本科毕业论文紧密衔接,旨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场域问题的能力。而教育实践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交叉设置,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旨在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构建个人实践理论,促进学科知识的形态转化。
构建教师培养新样态
东北师大打破校内与校外壁垒,与高水平综合大学和理工类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小学校、高新企业等主体,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网络,建设了覆盖全国18个省份、51个县区、260所学校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师范生纵向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撑。
例如,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广东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为师范生提供前沿知识学习机会;与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协同,建设东北地区“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共同体;协同国内外优秀中小学校,建立“大学—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发优质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各级政府部门,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做好“招生—培养—就业”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