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在英国华威大学交流学习。 资料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在现有“强师工程”六大计划的基础上,创新机制,探索实施“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师计划”)。该计划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三优三好三强”(即学术优、专业优、技能优,品质好、基础好、视野好,政治强、行动强、创新强)为基,“特优特培”为翼,本硕博贯通衔接,大中联盟协同育人,聚优培师,面向基础教育努力造就一批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中国基础教育的“擎旗者”。
在“卓师计划”探索中,北京师范大学发挥教师教育、文理基础和多学科优势,多学科支撑教师培养范式变革。
一是以学科专业改革为牵引,建强“多学科+教师教育”学科矩阵。在相关一级学科下试点增设学科教育二级学科,发挥基础学科支撑、多学科助推作用,形成教师教育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合力推动教师教育研究理论升级、研究方法更新、研究范式变革。
二是创新育人模式,实施“长周期、全过程、动态进出”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创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完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三是推动“AI+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整合相关优势学科力量,探索建立智慧教育数据基座,开发教师教育大模型,拓展AI赋能教师教育应用场景,探索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
为确保制度创新与执行效能双提升,北京师范大学构建了“多元协同”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凝聚全校教育力量。
一是强化统筹。成立“卓师计划”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部、发展规划部、人才人事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成立卓越教师学院,统筹协调校内相关院系和部门开展培养。成立卓越教师专家委员会,由相关学科院士、资深教授、教学名师、主管本科教学院长(系主任),以及国内外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学者等组成,负责计划的总体设计,学生选拔方案、教师聘任、导师选聘、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计划实施指导。
二是创新机制。统筹学科、机构、经费、人事等方面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培养实效。学科教育二级学科单列研究生招生计划,卓越教师学院牵头设计培养标准,建立学术评价体系,统筹学校教师教育。参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保障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经费投入。以人才特区统筹师资引进、人事管理、职称评聘等,近5年超常规引进相关人才。
三是注重质量。建立“成果导向、科学评价、持续改进、自觉维护”的质量保障体系。基于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学校标准,聚焦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融入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育全过程。
目前,学校已经启动卓越教师试点单位招生改革,确定成立“卓师文/理科实验班”,启动数学教育学、化学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和外语教育学等二级学科备案工作,通过直接招生方式进行选拔,2025年招生80人。同时,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1228”行动计划,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提高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在珠海校区未来教育大楼规划建设各类工程实训项目,在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培养方案中增设2学分的工程实训,以此加强师范生的工程思维训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