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半坡先民“走进”历史课堂

作者:邢瑾阁 发布时间:2025.10.28
中国教育报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也曾在讲台上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解半坡原始聚落时,课本插图有限,学生眼神空洞,对着干瘪的文字描述,脑海中如何能真正浮现6000年前先民的生活场景?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宛如一座移动的“数字历史博物馆”,让我找到了激活课堂的钥匙——用其海量资源与直观工具,将沉睡的历史“搬”进教室。

  我以国家平台为超级素材库与演示中枢,聚焦关键细节,把抽象历史“做实”“做活”。以《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为例,借助国家平台资源,我主要构建了3个沉浸式历史现场。

  一是再现聚落全景。在国家平台“历史博览”栏目中,快速定位半坡遗址的高清复原图与航拍全景。课堂大屏上,聚落布局一目了然——半地穴房屋错落分布,储粮窖穴清晰可见,壕沟环绕护卫家园。学生惊呼:“原来这么大,这么有规划!”真实的空间感瞬间取代了模糊想象。

  二是激活文物细节。在国家平台“博物馆资源”栏目中,点击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学生通过大屏操控视角,将其放大、旋转。当盆内壁神秘的图案细节纤毫毕现时,学生不由得自发讨论:“这鱼画得真生动!”“人面为什么和鱼在一起?是祈求丰收吗?”指尖的互动,点燃了探究的热情,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

  三是具象化生产生活。播放国家平台纪录片栏目中关于半坡先民种植粟、制作工具的动画微视频,短短几分钟内,学生看到了先民如何用石刀、石斧艰辛劳作,纷纷感慨:“种点儿粮食真不容易!”“他们好聪明,用石头能做这么多工具!”抽象的生产方式,在动态影像中变得可触可感。

  如此运用,课堂悄然生变。学生目光紧随屏幕,指着头骨模型问“这是真人的吗”。他们对着聚落复原图讨论防御功能,围绕彩陶纹样争论图腾意义——历史细节在他们眼中有了温度,思考在自主发问中层层深入。

  这些改变让我深信,用好国家平台并非炫技,贵在精准、务实。首先,教师需要紧扣教学目标,每次仅精选1—2个最能服务核心目标的资源点深入使用,确保课堂不跑偏、不走马观花。其次,资源展示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的视觉体验自然转化为深度思考的跳板。最后,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反应即时调整提问方向,串联资源与课本知识,让数字化资源真正融入历史思维的脉络。

  (作者单位:山西省霍州市第三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