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部颁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202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10年间,职业院校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须破解的难题。
在对85所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的卡点在中层管理者身上,中层管理者是连接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键节点,但这一群体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意识之困,调研中60%的中层管理者对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数字技术的产业变革缺乏敏感度,导致管理行为趋于保守;二是能力之困,超八成的受访者自评数字项目管理能力,如数据决策、平台运营等新型能力不足;三是机制之困,当下职业院校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多侧重行政任务完成度和维稳成效,缺乏数字化转型量化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机制抑制了中层管理者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
如何破局?需从认知重构、技能进阶、生态共建三维度协同发力。
认知重构:深化产业认知,引领角色转型。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层管理者首先需深入产业一线,通过参访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经济创新园区等,观摩AI质检、智能化生产等技术应用,精准把握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的新需求。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管理者定期驻点华为、比亚迪等企业,从而破除“数字化是信息中心职责”的片面认知,形成“教育链对接产业链”的价值观。其次,管理者需强化数据批判性思维,保持对数据来源可靠性、分析模型科学性、应用效果可评估性的批判态度,建立循证决策意识。无论是价值观的构建还是数据思维的培养,院校需积极为师生搭建数字化应用平台、营造数字化应用氛围,引导管理者从“事务执行者”转向“生态打造者”。
技能进阶:理论实践相结合,开展专题培训。以实战化、系统化培训破解能力短板,是中层管理者突破数字困境的关键路径。数字知识学习方面,制定数字化学习计划,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渠道,系统学习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大数据分析等课程,让AI技术真正成为教育决策的“智慧助理”。技能应用方面,可以让中层干部在履行行政管理工作职责的同时,担任数字化转型“项目专员”,如通过一年内主导至少一项数字化建设项目,在实战中锤炼“教育逻辑+技术逻辑”。实践中需同步匹配管理者数据分析工具应用、数据解读、循证决策等系统性的数字领导力专题培训,以推动数字素养与管理行为深度融合并落地落实。
生态共建:构建闭环机制,激发协同动力。破解数字化建设“中层梗阻”,还需构建“评价—激励—容错—协同”的闭环体系。一是以考核机制锚定转型方向。院校需将数字素养与转型成效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设置“数字化课程占比”“智慧教学设备使用率”“校企数字合作项目数”等清晰、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二是以容错机制护航创新探索。设立数字化转型攻关项目责任制,同时配套“数字化转型创新容错清单”,明确列出探索新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模式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理失败”情形,对此类失败在考核评价、干部任用、评优评先时予以免责或减轻责任。三是以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团队给予物质与荣誉双重激励。湖北部分职业院校已将数字能力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推动中层管理者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变”。
卡住数字化转型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的能力与制度韧性。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职业院校要打破“重教学、轻管理”的旧有思维,构建“认知—技能—机制”的支持体系,推动职教管理者从技术适应者向数字领导者转型,让“懂教育”与“懂数字技术”在管理实践中实现交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