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以“五个统一”推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

作者:朱华玉 发布时间:2025.10.14
中国教育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要素改革,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的基础工程,需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教学任务与岗位生产任务、教材内容与行业动态、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实习实训内容与真实生产场景等方面实现“五个统一”,这既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检验成效的重要标尺。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统一

  专业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单元,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接口。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统一,是职业教育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职业院校需立足区域产业实际,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一方面,要围绕产业集群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提升专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产业技术升级和岗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确保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前沿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链发展,让专业设置真正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纽带。

  课程教学任务与岗位生产任务的统一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教学任务与岗位生产任务的统一,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任务应锚定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改革也应基于生产任务去展开。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应按照岗位生产任务的工作过程和行动逻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教材内容与行业动态的统一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与行业动态的统一,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共建机制,让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与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同时,对接最新生产工艺、技术标准等,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真实反映企业生产实践,融入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材资源,实现教材的立体化、多模态呈现,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可读性,让教材真正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统一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统一,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保障,更是衔接企业真实岗位能力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企业真实岗位的能力逻辑是有机整合而非机械拼凑的,需要员工具备全局视野和贯穿始终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全局视野,能够将专业内的各个知识点、技能点有机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链条,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整体“专业观”,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就感受到真实岗位的能力要求。为此,职业院校要着力推动教师个体完成从课程教师向专业教师的转型,使其具备独立指导综合性、全流程生产性项目的能力,这是人才培养方案按职业逻辑重构后,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确保教改不流于形式、真正对接企业需求的有效路径。

  实习实训内容与真实生产场景的统一

  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内容与真实生产场景统一,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实习实训要让学生在“看得见硝烟”的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能,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实习实训内容要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实际,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设计实习实训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企业生产运营过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加强实习实训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实现实习实训从“形式化”到“实质化”的转变。

  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实现“五个统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专业是核心,课程是载体,教材是基础,教师是保障,实训是关键,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GB2024060】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4日 第0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