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用评价改革引领县中走出困局

作者:朱斌 发布时间:2025.10.13
中国教育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县中振兴定位为维护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程。发展县中,需在“师资强基、生源聚气、生态护航”三维体系中融入评价改革,形成“待遇稳师资、评价激活力、质量聚生源”的闭环,引领县中走出困局。

  师资稳则教育兴

  师资是县中振兴的核心动能,破解师资流失难题需兼顾“留得住人、育得出才、激得动劲”,而多元评价正是激发教师创新动力的关键。

  搭建“三维成长体系”培育骨干。缺乏专业发展通道是年轻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需构建“校本研修+名师引领+数字赋能”的成长链条。可推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机制,明确帮扶周期与考核标准,让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成立名师工作室,每学年专项拨付经费支持教研课题,带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跨区域教研平台,与城市优质高中开展远程联合备课、同步听课,让县中教师足不出校就能获取前沿教学资源。

  创新多元评价机制激发活力。为激发教师教学创新,可构建“教学效果+创新贡献”的双维度考核体系。教学效果维度,不仅看学生成绩增值,更应纳入课堂满意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数据;创新贡献维度,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分层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通过评价导向的转变,让教师从被动应试转向主动创新。

  生源聚则学校活

  优质生源的留存与回流,根本在于用“全面成长”替代“单一分数”,通过科学评价让家长看到县中培养价值,打破“唯名校论”认知误区。

  以“分层+综合”培养实现质量突围。基于现有生源实际实施精准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学科导师制开展个性化辅导,助力其通过强基计划、竞赛等多元路径升学;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建立“小步走、多反馈”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进步。同时,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日常,组织非遗研学、科创实践等活动,把研学报告、社团表现、跨学科项目成果纳入“学生成长档案袋”,通过“从入口看出口、从分数看素养”的增值评价,替代单一升学率考核。

  以学段贯通筑牢生源根基。县中应主动与区域内初中组建育人联合体,实施“初高中衔接工程”:选派高中教师参与初中教研,共同研发衔接教材,同步传递新高考评价理念;组织初中生走进高中实验室、社团活动现场,让学生直观感受县中“不仅教知识,更育素养”的培养模式,增强归属感。

  以特色课程增强办学魅力。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围绕当地非遗文化、自然景观打造校本教材,组建戏剧社、研学社等特色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素养。

  生态优则活力足

  破解双向流失难题,需跳出学校层面,通过政策引导、文化营造等,构建全域协同发展生态。

  强化政策刚性约束与评价指导。建议省级层面出台县中多元评价指导意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路径,避免县中因缺乏指导仍采用单一评价方式。出台禁止跨区域挖角县中优秀教师的规定,对违规学校予以职称评审限制、经费削减等处罚。探索“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重点支持县中硬件升级、师资培训与评价体系建设。推行“县管校聘”改革,赋予县中更大的师资调配权与评价自主权,促进县域内教师合理流动。

  凝聚校地协同的文化共识。从社会层面营造“认可县中价值、尊重全面成长”的氛围,消解“县中不如市校”的偏见。学校层面提炼办学精神,传递“多元成长”理念,增强师生归属感。建立校家社协同机制,定期开展“家长课堂”,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升学选择,认识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减少盲目异地借读行为。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3日 第0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