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先立后破,促县中转型提质

作者:许织云 发布时间:2025.10.13
中国教育报

  县中是县域教育的“顶梁柱”,破解当下县中发展面临的多重困境,探索县中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

  针对“师资流失”,创新留人机制。破解县中师资“培养即流失”的困境需要“堵疏结合”,既要通过省级层面政策遏制恶意挖角,又要在待遇提升、职业发展上建立激励机制。推行“县中教师硕士计划”,委托省属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教育硕士,实施“银龄讲学”项目,引进退休特级和正高级教师组建学科工作室等,这些都是可行路径。

  针对“生源下滑”,探索本土化培养路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县中面临优秀生源外流的困境。本土化培养需要系统性策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向农村初中倾斜分配名额,能有效缓解生源外流压力。更重要的是,县中应通过特色化办学提升自身吸引力,如部分县中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将中药材种植、农作物育种纳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乡土认同与创新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特色。

  针对“资源不均”,推进教育数字化落地。城乡教育资源不均是县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省级示范性高中对普通县中形成“虹吸效应”,二者在硬件设施、课程资源、教师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数字化可成为突破资源限制的关键路径。县中应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省级统筹建设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个性化学习系统,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针对“应试倾向”,加快教学模式转型。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制约县中发展。这种模式既难以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县中转型需立足“五育”融合的理念,重构课堂模式与课程体系。可通过“一生一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建立跨学科研教团队,开发融合课程;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3日 第0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