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逻辑

作者:徐忠波 发布时间:2025.09.18
中国教育报

  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基础

  教材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贯通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其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接受特点存在差异。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价值导向和知识体系需要通过教材系统呈现,只有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才能确保坚持铸魂育人主线,实现不同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循序渐进。我们要尊重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成长规律,根据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要求,持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的连贯性,为大中小学教师提供育人重要抓手,为大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成长阶梯。

  教材是解决不同学段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应从源头统筹设计,明确各学段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内容,有效避免“各管一段”所产生的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难度跳跃过大等影响教学效果的衔接问题。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梯度设计教材内容,让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螺旋上升,有效激发、引导学生求知兴趣和探索欲,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渴求,持续回应、解答学生在成长中对人生、社会、世界产生的困惑,并确保不同学段对同一主题的阐释方向一致、内容布局合理,切实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育人逻辑链条。

  教材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标准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严谨、科学、规范。教材能够为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提供统一的价值遵循和内容框架,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到根本立场、价值趋向、核心观点一致的思政教育,进而保障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教材作为教学的直接依据,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有效把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边界,更好地实现不同学段间的协同配合。

  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以认知规律为基础,尊重学生成长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必须在内容深度、呈现方式和思维要求上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成长逻辑为依据,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避免浮于表面的简单说教,确保教学效果。要充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兴趣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教材建设中充分体现不同学段教学特点,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核心素养目标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以价值观构建为目标,深化知识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思政课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他们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内化具有连续性、反复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无法像教学知识那样可以简单进行“先学”、“后学”设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材编写通过情境复现、案例递进、问题引导和答案归总等方式,把同一价值主题的知识在不同学段有序排列,推动知识习得内化为价值观构建,引领学生实现规律认知与价值认知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

  以“同题异构”为框架,注重顶层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同题”与“异构”的辩证统一,“同题”与“异构”既保证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核心主题上的一致性,又适应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中,“同题”是一体化建设的根基,确保围绕同一主题、核心目标展开教学内容设计,是一体化建设的灵魂;“异构”是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延展,确保实现内容呈现的适配,针对同一主题,有的放矢地运用事实、案例和素材并作比较分析,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差异化设计内容呈现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没有“同题”,各学段可能各自为战,主题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没有“异构”,则会陷入“上下一般粗”的教学困境。

  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教学目标一体化,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课题。小学阶段,要从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开始,引导学生形成朴素情感;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以来民族寻求独立、解放和复兴的艰难历程,讲述革命、建设和改革故事;高中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曲折性和必然性;大学阶段,可以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要结合教材目录、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等设置,加强分册阶段目标设计,形成可测可评的指标体系,推动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价值体系,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各学段内容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全面加强。

  内容体系一体化,持续强化同一育人主题实效。教材应围绕同一内容主题,精心做好不同学段内容体系一体化设计,切实提升教学实效。以讲好“人民”概念为例,可以在小学教材中,用“身边的人民英雄”故事建立具象认知;在初中教材中,通过讲解历史事件讲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在高中教材中,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从权利和义务维度对“人民”概念进行辨析,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大学教材中,可以将“人民”概念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进行系统阐释。通过内容体系一体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不同学段实现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建构,完成对关键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任务一体化,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充分加大社会实践资源供给,在教材建设中加强与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等部门合作。依托沉浸式、主题式现场教学,将与教材相呼应的实践教育基地同各学段教学有机结合,为同一实践教学基地分学段设计任务清单,如可以让小学生完成“寻宝打卡”,让初中生完成“口述史采访”,让高中生完成“主题策展”,让大学生完成“志愿讲解和调研报告”,等等,帮助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行走的思政课”。

  资源供给一体化,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拓展育人空间。结合数智技术,在教材编写中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加强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平台、案例库建设,推动实现思政教育资源互联互通,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与权威资源库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学习应用场景,讲活新时代中国道理和中国故事。

  机制保障一体化,统筹推进形成教材建设合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加强学校、教研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出版机构等各方力量整体联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探索“需求培训”新模式,开展好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专题培训,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材编写者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对话师生,通过调研座谈、教材回访等方式,深入开展教材建设研究,传播课程教材新理念,切实服务教师教学教研,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8日 第0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