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产业变革、国家战略导向与区域发展需求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地方高校如何破解思政融入不深、产教衔接不紧、资源协同不足等共性难题,成为新工科建设中的核心议题。
新余学院立足应用型本科定位,主动对标教育部关于新工科建设与产教融合的部署,将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逐步构建并实施了“一核引领、两轮驱动、三相融合、N方聚力”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核引领:思政引领贯通育人全链条。针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价值引领弱化等问题,学校将思政引领置于核心位置,以红色底蕴与“天工开物”智慧为滋养,创新思政育人路径,铸牢工程人才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精神。
“两课同行”强根基。学校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支撑体系,打造思政名师队伍与资源库,系统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元素,将“大国工匠”成长故事、“天工开物”智慧融入课堂,实现价值引领的精准滴灌。
“三师协同”聚合力。建立“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联合备课机制,推动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实验实习与创新项目,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工程文化”润无声。依托“红色工匠数字资源库”与“匠心工场”,组织“天工论坛”,邀请百余位行业名家、企业导师走进课堂与实训基地,将工程伦理与职业精神融入日常教学,营造浸润式育人生态。
两轮驱动:实战课堂重塑能力图谱。聚焦学生知识储备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创新能力薄弱的痛点,学校以“课堂+项目”双轮驱动教学革命,将“真环境、真项目、真问题”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三课堂”真场景。学校与中兴通讯、有研新能源材料、新紫光集团、软通动力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中分解任务、解决问题,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快速提升实战能力。
“CDIO项目”贯全程。引入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理念,把企业的真实案例转化为课程模块,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形成“主干项目+分层项目”的教学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产业的全链条衔接。
三相融合:多元协同激活育人生态。面对资源短缺与协同不足的瓶颈,学校创新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三相驱动,构建开放共享的育人生态。
产教“六位一体”。学校创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六位一体机制,实施“双百工程”,打造“双师双能”教师队伍,精准对接江西省“2+6+N”产业链发展需求。
科研反哺教学。学校组建22支博士服务团深入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科研—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累计带动企业营收超23亿元。
专创深度融通。学校建设了“教育部—中兴ICT产教融合基地”,开设“赛维班”“赣锋班”等特色班级,以企业项目驱动双创实践,形成“五个融入”双创教育体系,助力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N方聚力:机制创新保障长效发展。为破除校内外壁垒,学院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11311”工程织网络。推动每个学院链接1个政府机构、1个行业协会、3家企业、1所高校、1家科研院所,形成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双元治理”破壁垒。推行校企共管产业学院模式,由企业高管担任副院长、项目经理嵌入教研室,推行“准职业人”管理模式,实现人才共育全过程化。
实践成效:结出“红工匠”硕果。学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共性难题,显著提升了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人才质量跃升。毕业生樊贞子将所学应用于扶贫一线,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新能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由80%升至94.87%;国家电网录取人数位居全省本科第二;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三年超97%。
资源平台升级。学校建成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一流专业、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一流课程;获批动力储能电池及材料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校企累计投入超6800万元。
(作者陈裕先系新余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谢禾生系新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