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实践“小切口”撬动育人“大纵深”

作者:高宁 徐冶琼 王海宇 发布时间:2025.09.17
中国教育报
琼 王海宇

  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扣时代要求,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定位与育人特色,聚焦学生社会实践全链条中“为什么实践、怎样做实践、去哪里实践、效果如何评、成果怎么用”五个关键问题,通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平台、教学检验、成果运用等五方面改革,以点带面实现系统创新,构建起实践育人新范式。

  聚焦为什么实践,在教学理念层面突出能力导向,强化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原理为指引,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练兵场”,在实践中检验教育学习实效;秉持系统思维,将思政教育置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中,从国家战略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政素质中提炼五大实践能力,即:突出政策研读,提升学以致用能力;关注基层创新,增强学生一线学习能力;注重团队合作,提升学生领导组织能力;彰显专业报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重视综合评价,提升全面展示能力。

  聚焦怎样做实践,在教学内容层面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实践育人的科学性。学校科学统筹教学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为实践育人搭建科学课程体系。在供给侧,明确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办好课程的关键;在需求侧,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群,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课程群内容涵盖党和国家最新政策导向、社会实践基本理论与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常见问题等,确保实践的科学性和指导的精准性。同时,推行“双导师制”,思政教师负责政策研读、团队组织、凝练成果等环节,专业教师则聚焦行业调研、问题解决等环节。

  聚焦去哪里实践,在教学平台层面拓展校地协同,强化实践育人的组织性。学校汇聚多主体育人力量,营造“家校社联动、大中小衔接、产学研贯通”的“大思政课”实践生态。一是以“家校社联动”为平台支撑,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成长环境变迁感悟伟大成就、观察家长基层奋斗理解人民至上、服务当地单位厚植家国情怀,进而以家乡情夯实中国梦,坚定专业报国的志向与行动。二是以“大中小衔接”为实践起步,让本科一年级学生返回中小学宣讲大学专业和行业英模,激发其学科自信和使命责任。三是以“产学研贯通”为实践目标,让本科高年级学生参与行业调研,在“看得见硝烟的一线”明确创新方向和职业规划,并将实践调研问题作为专业科研课题。

  聚焦效果如何评,在评价方式层面引导竞赛提升,强化实践育人的高阶性。学校发挥以赛促学的激励功能,优化创新实践竞赛机制,常态化设置领袖足迹寻访、行业前沿追踪、乡村社区服务、中小学科普等不同赛道,既重视分类评价,又强调将学生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与跨学科特色、各专业学院的长期支持、实践成果的综合效用等作为共性关键指标,引导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升,促进院系主体责任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学生互相比较借鉴、教师深入点评,切实解决以往社会实践“有过程无成果”“有作业无反馈”“有团队无迭代”等问题,促使学生更加重视问题解决、团队建设、长期积淀、迭代提升。

  聚焦成果怎么用,在成果运用层面实现朋辈引领,强化实践育人的融合性。学校坚持改革创新闭环,不仅以实践成果服务当地发展,还将实践成果与学生团队以教学案例和朋辈引领的方式“双嵌入”思政课程。教师将学生实践的难点痛点和优秀成果作为案例,增强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学生通过现场感知新时代伟大成就和改革创新前沿,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强化使命责任。一批又一批具备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潜质的实践骨干担任专兼职辅导员,实现教师主导引领与学生主体成长相统一、思政课教学成效和学生思政队伍“双丰收”。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