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需求导向 全员参与 全程覆盖

四川大学构建就业育人生态

作者:记者 葛仁鑫 发布时间:2025.07.24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葛仁鑫)“工作氛围很好,已经基本适应职场的节奏了。”近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周鑫健谈起工作近况,语气里透着愉悦。他已入职长沙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艺术学背景使其在品牌宣传、活动策划等工作中富有创意。

  对四川大学的学生们来说,“周五职通车”并不陌生。从2021年起,该校针对专业分布广、毕业生人数多等特点,推出分行业、分性质、分类别的“周五职通车”供需见面会,持续推动求职学生和用人单位精准对接。面向2025届毕业生,四川大学举办了国企央企、行业骨干、医药卫生、硕博专场等“周五职通车”专题双选会32场,像周鑫健一样受益的学生还有很多。

  与此同时,为推动2025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四川大学举办线下宣讲会近1500场,双选会近200场,吸引超8000家用人单位进校,10万余人次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校外学生占比约40%,形成就业的“共享大市场”。

  暑假期间,该校还举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毕业不散场,就业不断线”等线上双选活动,在岗位供给上持续发力。

  在这个“共享大市场”中,就业岗位的“量”与“质”是关键,而学生如何选择和规划也同样重要。四川大学强化就业指导,面向2025届毕业生开展了行业大讲堂、就业指导讲座、选调生备考服务、朋辈分享等就业指导活动,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张君是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7月底将正式入职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此前准备找工作时,她还有些迷茫。从同学口中得知学校就有免费的就业指导后,张君预约了“简历门诊”,在一个半小时里,教师一对一辅导,“不仅讲简历如何呈现这些求职技巧,还帮助我理清个人发展思路,作用特别大。”

  “学校系统性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形成‘需求导向、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就业育人生态。”四川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若冰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校企、校地协同,动态优化就业服务矩阵,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岗位开拓,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让更多学子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4日 第0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