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右一)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组织师生赴企业实习。资料图片
教育、科技、人才,是强国崛起的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把“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过去一年,高等教育改革瞄准新目标,持续增强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新范式
筑人才之基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政治任务。
5月27日上午8点30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场备受关注的答辩即将开始。
作为该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学生之一,2022级硕士生张百川带来了他的实践成果:他参与研发了一种用于改善钻井液特性,以提升其效能和环保等级的添加剂。经过严谨答辩程序,5位评委一致通过,建议授予他工程硕士学位,评价为“优秀”。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实施。实践成果作为与学位论文等同的学位授予条件,首次被写入法律条文。今年,也是“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节点。据统计,包括张百川在内的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并完成答辩。
改革,人才为证。
6月17日,教育部举办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会议公布,截至今年5月底,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2100多名硕士生中已有92%落实毕业去向,其中在实践企业或本领域相近企业就业达70%,精准服务国家战略。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工程硕博士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校企联合培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卓越工程师培养正在引领研究生教育范式变革,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内循环,真正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已成为教育自我变革的战略突破口”。
突破,步步为营。
建基地——60多所高校、100多家企业已联合招生2万多名工程硕博士,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布局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布局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建制度——202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首次明确了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专项试点高校积极推进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探索,目前已全部制定学位申请实施细则。
调结构
应发展之需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可谓战略枢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早在2023年,教育部就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国家引领,高位推进。
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
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智能分子工程、国际邮轮管理、人工智能教育等29种增列的新专业,体现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
各地各校,乘势而起。
教育部重点指导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率先开展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提升工作试点。5个省份探索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围绕区域千亿、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172个跨校特色专业集群。
北京科技大学新设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响应国家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的需求、主动适应新材料研发模式变革;云南农业大学首设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国际合作……
改革既启,久久为功。
“既要看到学科专业体系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制度保障,又要认清新形势新挑战下还存在不适应不匹配,找准原因,精准发力。”4月24日,教育部召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会上强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迭起。这场立足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推进供给优化的结构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铺设了压舱石。
转成果
释创新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他强调,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有力体现,是高等教育支撑力、贡献力的直接表达。
南京,药谷大道。
“新药研发效率,在新技术加持下提升百倍!”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实验室里,北京大学博士李源轻点电脑键盘回车键,一瞬间,仪器屏幕上显示的神经元数据流飞速跳跃。随之加速的,是李源的心跳。他知道,不同以往,这些实验数据将直接通向市场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新药研发。
2024年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首批确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在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9个月过去,探路者交出答卷。据不完全统计,该中心已对接全国各地高校成果4300余项,121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振翅”飞向生产线。
星火,可以燎原。
2025年4月,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启动建设,该中心将布局建设生物医药、路空一体化智能出行、高端科学仪器3个方向4个分中心,架设起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与高校科技成果的桥梁。6月23日,教育部在广州举行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为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鸣号角。
龙头,必将高昂。
北京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深化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指标;湖北成立10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快建设湖北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河南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研发中心2560家,实现对河南主导产业全覆盖……
教育强国,高教何为?
这是国家之问、复兴之问、时代之问。唯有改革作笔,才能答好这宏伟课题;唯有改革作斧,才能开辟新的世界、新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9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