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

播下美育的种子

作者:张琪 发布时间:2025.05.27
中国教育报

  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自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以来,以“让每个生命被看见”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构建起全场景浸润、全要素联动、全成员协同共参的教育新生态。在这里,科技与艺术共舞,传统与现代交响,正书写着新时代美育改革的创新样本。

  全员浸润:构建美育共同体

  曲江第一学校的教师办公系统中,藏着这样一组特殊数据:全校教职工美育培训参与率100%,学科美育渗透课程占比82%,家校美育共育活动年均开展36场。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场全员参与的美育觉醒运动。

  学校创新推出“美育合伙人”机制,将美育责任从艺术教师拓展至全体教职员工。数学教师带领学生用几何图形创作数字艺术展,生物教师将细胞结构转化为抽象绘画课程,连餐厅师傅都开发出“节气食育美学”课程。这种全员浸润模式,让美育从专业课堂走向教育现场的全时空。

  在“家校社美育能量站”项目中,学校建立起家长美育资源库,身为非遗传承人的家长走进课堂,讲解剪纸艺术的灵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大秦文化搬进校园,带领学生感受“大秦雄风”。当教育场域的所有参与者都成为美育的创造者,美便真正融入了教育的毛细血管。

  科技赋能:重构美育新场景

  走进学校的科技馆,AR体验设备正带学生穿越敦煌壁画,3D打印机在学生的操作下制作大雁塔微缩模型,三航展厅中航空器气动外形理论让流体力学与艺术造型相遇,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合作设置的专题展架上再现远古时代的历史美感……在这里,科技不是挂在墙壁上展览的工具,而是打开审美认知的新钥匙。

  地理课上,“小雨滴”气象社团的学生用校园气象站数据创作“气象图”,将风速、湿度转化为不同色彩;物理实验室里,“水火箭”发射实验变成空气动力学与工业美学的跨界课题,学生在计算抛物线轨迹时同步设计箭体彩绘;生物课上,手工琥珀制作与“神奇农场”项目结合,学生在用树脂封存标本的同时,还监测生态植物的生长数据。这些课程设计模糊了学科的边界,让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在实验中自然流淌。

  多元共生:激活文化生命力

  每年元宵节,校园化身为光影交织的美学迷宫。学生手作的千余盏花灯依次点亮,灯面绘制着各类灯谜:“七六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倒数)、“叶绿体转换光能”猜一成语(化整为零)……融合学科知识与传统民俗的灯谜会,正是学校“大美育观”的生动注脚。

  学校构建的“悦系列”三色课程体系颇具匠心。“红色基因”非遗传承人驻校计划,让秦腔、皮影、剪纸走进日常课堂;“蓝色创想”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国家授时中心等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打造“百变科学”课程,在蓝色的科技海洋中畅游;“绿色生长”校园生态艺术计划,利用艺术节契机,搭设植物园艺、书画手工、情景浸润三位一体的多元艺术展,打造会呼吸的美育场域。

  曲江第一学校的美育探索,犹如在教育的土壤中播下一粒种子。当这粒种子以文化为根、科技为脉、创新为翼,便生长出超越围墙的教育森林。在这里,元宵灯谜会上的学科密码、运动盛典中的手绘纹样、科技馆里的星际水墨,共同编织成一张立体化的美育网络。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证明:当美育真正融入教育基因,每所学校都可以成为滋养审美的精神原乡,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向美而生的力量。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执行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7日 第0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