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以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实施《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业内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这份文件一经发布即引起高度关注,众多专家对文件出台的背景、意义和重点进行了解读,并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出谋划策。
1
树立科学的大健康观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说,“身心健康二十条”强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对人才培养的基石作用,以系统思维构建“五位一体”育人体系,这既是对“双减”精神的深化落实,更彰显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度。俞国良认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首先须对何为“健康”进行专业破题。健康并非局限于身体无疾病,而是涵盖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元概念。躯体健康,即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是中小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保障;心理健康要求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健全和稳定,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社会适应良好要求中小学生能够融入社会环境,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恰当的行为和态度,与他人和谐共处,适应社会规则和变化,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道德健康体现为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展现出责任感、正义感和诚实善良等心理品质,为中小学生的行为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方晓义观察到,“身心健康二十条”没有停留在理念阐释阶段,而是针对不同方面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量化指标,如:参观1次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组织1次春游(秋游)、春秋季分别举办1次体育节(运动会)、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举办2次校级展演活动、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等,既提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具体方法,也为评价工作落实提供了参考。他认为,“身心健康二十条”明确要求北京各区将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对学校书记和校长考核评价内容,这将有力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2
系统构建大健康格局
“身心健康二十条”立足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生态系统,提出了涵盖立德树人、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五个部分的20项具体措施。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邢淑芬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根基在家庭,重点在学校,支撑在社会,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需树立多维系统观,积极构建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在内的多系统、多层级的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框架,搭建充满关怀和友爱的身心健康支持网络,从而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了通过多方联动、协同推进,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共同体的实施路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任萍说。
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长孟万金认为,“身心健康二十条”强调立德树人的统领作用,以“大思政”带动“大健康”建设,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价值引领,补足精神之钙;以“五育”并举促进身心健康,为培养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综合施策,筑牢全面发展的身心基石;重视构建全域“大心理”立体服务网络,以系统论优化学校、家庭与社区(社会)对个体心理的合作共育,发挥学校专业辅导、家庭情感支持和社区资源整合的优势互补作用,增强校家社协同育人育心功能。
3
从单一减负转向全面赋能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与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面临压力叠加、问题交织的新挑战。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副院长沈彩霞认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重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精准支持,要做到“全域健身心、全员护身心、全程促身心”。
教育是守护与赋能的辩证统一,既要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底线,更要赋能激发学生蓬勃生长的内在动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说,作为基层教育实践者,既要读懂政策文本的要求,更要透视其背后理念的引领。首先,应强化政策集成的“系统育人”,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加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解决真实问题,提升“五育”融合实效。其次,应强调学校主导的“关系赋能”,按学校主导、同伴互助、师生互构、体系支撑的策略,为校园关系网络的塑造提供指引,以关系赋能(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校园支持环境等)支撑学生寻找意义感和价值感,从个体竞争到群体共生,形成人人参与、滋养人人的积极心理育人场。最后,应创新机制驱动的“生态协同”。聚焦调动各方力量,加快教联体建设,广泛凝聚各方支持力量,“家校社医”多维主体共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生态。
沈杰认为,基层教育实践者要探索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本化路径,“一校一策”制定身心健康校本提升计划,育“平常心、自信心、感恩心、关爱心”,培“健康力、内驱力、意志力、决策力”,呵护“和谐、富足、自由和丰盈的心灵”,以系统思维答好“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7日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