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面对生源大考 区域如何答卷

作者:司洪昌 韩烨 发布时间:2025.05.16
中国教育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这也明确释放了一个信号——基础教育板块正面临来自生源数量波动的“大考”;同时树立了一个“风向标”——建成教育强国,就必须正视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

  未来学龄人口变化,各学段呈现不同特点

  在园幼儿规模已“过峰”。当前,在园幼儿规模萎缩趋势非常明显:未来2年之内将接近谷底,2027年在园幼儿将比高峰段的2020年上半年减少近2000万人。在此趋势下,学前教育发展面临资源配置挑战:一是幼儿园数量将持续减少,二是未来3年学前教师的合理安排问题。

  小学在校生规模呈“不规则”变迁曲线,在校生高峰段出现了延后现象。2023年小学招生出现强势反转,总量达1877.9万人,成为近20年来最高点。此后,小学在校生在5年内将跌破一亿大关。在生源剧烈下降阶段,未来10年小学将迎来一系列剧烈变迁。

  中学在校生规模将呈倒U形的发展曲线,初高中分别于2027年上半年、2030年上半年达“顶峰”。6年内初高中阶段教育将陆续经历波峰,未来出现倒U形发展曲线。初中在校生的高峰段预计在2027年上半年到来,其规模将达5540余万人,此后再经历跌落现象。2035年后,初中在校生规模将不足3000万人。与此相似,高中阶段顶点延后3年到来,2030年上半年为顶峰阶段。面对中学教育长时段与短期“波峰波谷”之变,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布局。

  调整学校办学布局,建设共享型学校

  面对未来15年学龄人口变迁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需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并超前谋划教师资源配置,为各学段学校办学和发展预留空间与时间。建议城乡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

  一是引导民办园合理转型。聚焦乡村民办园和城乡接合部民办园后续建设,坚持“五育”融合促全面发展,引导闲置民办园向劳动教育基地、乡村少年宫、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等多元组织转型。探索“老幼共托”模式,将养老与托幼服务结合,打通相互照料、代际学习和交流互动的空间,以提升闲置园所利用效率。

  二是深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制定和落实乡镇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和人员配备标准等;优化校内安全管理、隐患排查、硬件设施管理、学生离返校管理等系列制度,筑牢学校安全屏障;加强“半寄宿制”学校建设,采取低年级“走读”、高年级“住宿”的灵活方式。

  三是扩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行每个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可依托乡镇初中校或乡镇中心小学,根据生源变化情况进行小学初中的灵活捆绑(如一两所小学对应一所中学的直升和教育贯通),实现小学和初中校之间行政、教师及教学等资源的共享。

  形成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贯通机制

  未来,建议地方在创设灵活的教师管理机制方面下功夫——

  一是探索教师柔性退休退出机制。对符合一定年龄条件且有退休意愿的教师,允许其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腾出编制用于补充年轻教师。如山东省某县推出的相关实施方案(试行)就规定,男教师年满55周岁、女教师年满53周岁,经本人申请和相关部门审核,保留现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在教育系统或全县范围内安排适宜的辅助性岗位;对符合条件不申请退出的,按照标准课时安排教学,参与岗位竞聘。

  二是深化教师转岗选调机制。促进教师编制与体制内其他岗位正式编制之间的贯通和一体化使用;合理分流与配置幼儿园教职工,引导非编教师等有序转岗;进一步探索教师选调机制,选调教师转岗到教研、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等其他单位,打通教师、教研员、督学等不同类型教育者之间的转岗渠道。

  三是建立教师资格学段贯通机制。完善不同学段的师范课程设置,优化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成绩划定标准、跨学段遴选等,健全小学教师有序向中学教师流动的机制。可探索将资格获取与教师教育课程履修相挂钩的学分机制,在职教师可在师范专业院校参训,学习目标学段资格认定所需的课程内容,以破解小学教师过剩与超编的困境。

  (作者司洪昌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韩烨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6日 第0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