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深刻重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引发教育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作为教学重要场所的教室,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教室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依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意义重大。那么,未来教室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呢?
一是支撑教学新形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教室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能够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和学情分析。同时,未来教室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实现人机协同课堂,打破物理教室的时空限制,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二是兼容教学新技术。未来教室拥有开放的、可升级的教学环境,支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教学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同时,它可兼容各种智能交互设备,集成多种教学应用,实现设备远程或云端控制,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三是延展教学新边界。未来教室借助在线平台和交互设备,能够突破传统教室的时空局限,实现学生泛在学习。教师可以远程辅导,通过虚拟助教、人工智能自主答疑,实现同步和异步教学。此外,可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把教学知识点图谱化,拓宽教与学的内容。同时,物理环境也将更加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如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可变课桌椅,兼顾学习和休息功能等。
四是形成课堂新文化。未来教室采用新的教学工具,引入了海量教学资源,重构了师生互动方式,单向灌输的教学将不复存在,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打破时空边界实时互动”的课堂新文化将蔚然成风。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思考思辨和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和训练,形成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
未来教室虽然前景广阔,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若不能正确把握建设方向和要点,很容易陷入误区,影响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与教育价值的实现。
不能过度追求设备技术堆砌而忽视师生教学需要。未来教室的核心在于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盲目进行设备和技术的堆砌,忽视师生实际需求,不仅无法提升教学效果,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
防止脱离实际改造升级而忽视教育教学本质。未来教室的建设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和教学实际,确保设备技术与教学相得益彰。同时,要注重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警惕脱离顶层系统规划而不能形成赋能合力。未来教室应纳入智慧校园整体规划,形成数字赋能教育教学的合力。因此,学校要明晰未来教室的定位,确保教室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体推进。
同时,为确保未来教室建设科学、合理且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还需遵循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教学需求为导向,适应学习方式变革。未来教室通过数据实时分析,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精准匹配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主体从“教师教学中心”向“学生学习中心”转变,助力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教学数据为驱动,实施学习效果评价。未来教室为教学提供了全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测量功能,对学习效果和进度进行预警干预,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帮助师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系统观念为指导,加强整体设计规划。学校应从智慧校园整体出发,组建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系统规划未来教室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使其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真正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4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