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好书淬炼育人智 经典涵养师者心

——“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TOP10推介
作者:董嘉程 发布时间:2025.04.23
中国教育报

  《基础教育教师学》

  于漪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基础教育教师学》一书由人民教育家于漪主编,是一部立足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话语体系,旨在探索具有“中国经验”的基础教育教师学的理论著作。围绕“在基础教育领域,应该怎样做教师”这一核心议题,本书正面回答了四个关键问题:基础教育教师的使命是什么?核心素养是什么?该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该进行怎样的自我发展?

  在内容结构上,本书纵向贯通古今,回顾历史,把握现在,着眼未来;横向面向世界,比照、借鉴。以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本土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理性思考为主体,追本溯源,从中国教师崇德施教、立己达人的优秀教育文化传统中发掘历久弥新的“根”和“魂”,坚定教育自信;放眼世界,学习、借鉴人类教育后代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充实、壮大自我。一体两翼,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作为一部贴近基础教育教师生活的教师学研究著作,本书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沃土,凸显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的理想形象,激励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高标,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增强主体性、自觉性,自尊、自律、自强,积极进取,自我超越,创造教书育人新业绩,赢得学生敬爱、人民满意、社会尊重。

  “朱永新教育作品(珍藏版)”

  朱永新 著 漓江出版社

  “朱永新教育作品(珍藏版)”收录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从踏入教育学领域至2023年的论著。全套书分为四个系列:一是教育理论系列,包括《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成就与贡献》《沟通与融合——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传承与超越》《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研究》《校园里的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五种。二是新教育实验系列,包括《新教育实验——中国民间教育改革的样本》《做一个行动的理想主义者——新教育小语》《为中国而教——新教育演讲录》《为中国教育探路——新教育实验二十年》《享受教育——新教育随笔选》五种。三是教育观系列,包括《我的教育理想——让生命幸福完整》《我的教师观——做学生生命的贵人》《我的学校观——走向学习中心》《我的家教观——好关系才有好教育》《我的阅读观——改变从阅读开始》《我的写作观——写作创造美好生活》六种。四是教育观察与评论系列,包括《教育如此美丽——中国教育观察》《寻找教育的风景——外国教育观察》《成长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评论》《春天的约会——给中国教育的建议》四种。

  这套书全面展现了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的深入观察与深刻思考,既梳理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脉络,论述了我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又就我国教育的宏观取向、改革框架、发展路径、形式结构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未来教育指明了方向。他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辩证地反思当今的教育问题与教育方法论,就教师专业发展、家庭教育等提出了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这套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建设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进行了精辟的总结。

  《用好语文统编教材》

  温儒敏 著 商务印书馆

  作为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这部新作既是对统编教材编写历程的深度梳理,也是面向一线教师的教学指南。书中凝聚了作者从事语文教材编写工作20余年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智慧,以平实恳切的语言,呈现了教材编写的复杂历程与教学实施的具体建议。

  全书分为三辑。上辑“如何用好语文统编教材”,主要是有关语文统编教材使用以及课标落实的一些讲稿和论文,帮助一线教师理解和用好教材,有些教学建议还比较具体;中辑“名著导读与整本书阅读方法举隅”,探讨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新课型,并在导读中提示某些读书方法;下辑“语文统编教材是怎样‘炼’成的”,约略记录教材编写和近时修订的艰难过程,可从中看到教材理念、框架、体例如何形成,以及选文、单元设计等方面的用心。

  此外,本书还附有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3年)的编写资料,有助于读者了解“教材是怎样‘炼’成的”。温儒敏也在本书前记中表示,新版语文统编教材并非从天而降,它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沉淀,也是以往既有教材编写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满世界寻找敦煌》

  荣新江 著 中华书局

  《满世界寻找敦煌》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所著。不同于其学术著作的厚重博深,本书聚焦于作者四十年来一路追寻敦煌宝藏过程中的心情与感受,故事性强,阅读轻松。

  从1985年起,作者从莱顿出发,到世界各地寻访稀见的敦煌文献。伦敦、巴黎、汉堡、柏林、哥本哈根、东京、京都、奈良,处处都留下了他孜孜以求的身影。书中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既有寻找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更有不少独家的心得与感悟。

  本书是作者个人的学术养成史,也是敦煌的百年学术史。敦煌学界曾流传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说法,但如今敦煌学研究的重心已回归中国。作为敦煌学领域的佼佼者,荣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敦煌学从“冷门绝学”到“国际显学”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在敦煌学研究中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就。

  陈寅恪先生曾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宝藏的聚散离合,也是百年国运跌宕的明证。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而如今,国家的强盛让学者们得以走出国门,寻找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敦煌宝藏,让“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重心也在中国”成为现实。

  寻找敦煌宝藏,也是在寻找民族之魂。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 著 译林出版社

  《大地上的家乡》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在沉淀十年后推出的全新散文集。这部作品既延续了《一个人的村庄》的经典文脉,又融入了作者在新疆木垒县菜籽沟村十余年耕读生活的深刻体悟。全书分为“菜籽沟早晨”“大地上的家乡”“长成一棵大槐树”三个篇章,从清晨第一缕阳光下的村庄琐事,到对大地母亲的深情告白,再到如老槐树般扎根生长的生命哲思,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作者与土地之间紧密的血肉联系。

  刘亮程以其独有的诗意笔触,记录下与老鼠共处一室的奇妙日常、听乌鸦“开会”的生动场景,甚至“做梦的气味被狗闻见”的微妙瞬间。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中,他构建起一种“万物有灵”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让读者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也映照出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他认为“好的童年,应该有阳光和风的参与”;面对衰老,他选择在虫鸣鸟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世界也是一个更大的菜籽沟村。当家乡成为回不去的地理概念时,刘亮程用文字构建了一座可以安放灵魂的“纸上的菜籽沟”。《大地上的家乡》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心灵之书,它用一个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告诉我们:心安即是归处,花开花落,死生忙碌,我们最终都会活成自己的家乡。

  《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李志欣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观察与思考》是特级教师李志欣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入课堂的观察思考写成的一本教学指南。全书共分五章,从善于化“教”为“学”、精于启“思”成“品”、惯于驱“动”促“评”、长于驭“术”优“艺”、明于尊“律”循“理”五个方面,分享了教师修炼成为“课堂高手”的40个实用教学策略,助力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观课评课能力,也为学校管理者提高教学指导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李志欣兼具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通过沉浸式日常观课方式,体验学校教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诊断中小学一线教师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课堂现场鲜活珍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案。他每次观课后都经过与教师深度沟通与合作,方形成教学观察文章,借此探讨并帮助教师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摈弃传统低效做法,践行“双减”精神,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培育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正因如此,本书的内容来源于真实课堂,案例丰富且贴近实际。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书中的观点和经验更具实操性,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本书内容还体现了跨学科、跨学段特点,所观课堂时间跨度十年左右,涉及多所学校的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和卓越教师,因此适合学校教学管理者、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阅读。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改进和观课评课策略,以及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的指导,均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借鉴意义。

  《万古斯文》

  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万古斯文》一书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和湖北大学教授何晓明、周积明合著,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本书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自身特质、国际条件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的对垒与融合,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等独特社会结构对文化的影响,还深入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教育制度的变迁以及士人阶层的风采。

  此外,书中对中国文学、艺术、民俗、科技等方面的精彩描述,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同时不乏颇具启发性的内容。例如,在“艺文神韵”一章中,作者归纳出中华艺术精神的三要义:意境悠远、风骨劲健、气韵生动;在“天工开物”一章中,作者既肯定了“四大发明”等古人科技智慧的全球贡献,又直面“李约瑟难题”,剖析中国近代科技相对滞后的原因。

  在世界原生文明中,为何只有中华文明如滔滔江河万古长流,绵延至今?本书以历史纵深为镜,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返文明源流的认知路径。只有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才有可能做到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

  《成为高期待教师》

  [新西兰]克里斯汀·鲁比-戴维斯 著 沈苗苗 范玲玲 薛娇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克里斯汀·鲁比-戴维斯的《成为高期待教师》一书以提升教育信念、改变教学生涯为宗旨,给予孩子更高的期待,以此凸显教育的本质。书中通过大量实证研究界定什么是高期待教师,并详细阐释高期待教师的信念和做法,为教师提供如何改变课堂的实际案例,让所有学生都能以超乎教师想象的更高水平学习,通向自己理想的人生。

  本书总结出三个关键的高期待教学原则:使用混合能力分组或灵活分组,为所有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机会;设定明确的、基于技能的目标,追踪学生的目标进展,并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为学生营造温暖和支持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之间密切和支持的同伴关系。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充分探讨了这些关键原则,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成就。

  本书既保留了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可读性。对于致力于提升学生成就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次理论启蒙,更是一场关于教育信念的自我革新——正如克里斯汀在序言中所说:“学生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应该用爱和关怀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成,硕果累累。”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彭凯平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是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撰写的一部情绪生活指南。本书以对各种情绪困惑案例的观察、研究与分析为基础,对大众有较好的指导和帮助意义。

  本书分为三大篇章,从愤怒、自卑、焦虑等10种消极情绪,到希望、快乐、勇气等11种积极情绪,再到同理心、感恩、敬畏等6种道德情绪,用细致入微的分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涵盖情绪全貌的“情绪地图”,其核心在于“化消极情绪为积极优势,以积极情绪创建幸福生活,用道德情绪铸就意义人生”。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知和应对。在书中,作者展示了寻找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指导读者认知自我情绪,帮助父母们读懂孩子们的心声,帮助个人有效应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生活情绪的挑战,并通过具体案例和科学分析,引导我们学会表达愤怒的五步法、克服焦虑的三方法等实用技巧,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乐观。此外,书中的道德情绪篇专门探讨了具有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优势情绪,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类道德的情绪基础,更能激发人心中向好向善的激情。

  《史记人物五十讲》

  杨鹏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史记》中的重要人物为主线,通过五十篇精练而深邃的讲稿,深入剖析中华文明从周朝分封建国到秦制大一统的思想变迁,试图解答一个贯穿古今的问题:我们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学者杨鹏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史记》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信仰、政治制度、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解读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核。书中既有对商汤、周公、孔子等圣贤的仰望,也不乏对权力、道德与人性的冷峻反思。

  本书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三个部分,每讲聚焦一位历史人物或一个思想主题。作者以现代文明之眼,烛照历史深处的幽微——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背后,是父亲鲧因“不敬上帝”被处死的心理阴影;曹刿论战的胜利,实则是春秋“军礼”规则被巧妙利用的结果;而宋襄公的“迂腐”,恰恰折射了贵族礼制崩坏时代的价值观冲突。

  书中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考据:商朝妇女的地位究竟如何?子产为何坚持“不毁乡校”?荀子眼中的世界为何如此残酷?杨鹏以学者的严谨与作家的灵动,让这些历史命题既不失深度,又充满阅读的趣味。

  作者认为,理解历史人物的世界观,不仅关乎对过去的认知,也关乎对当下的启发。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局限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塑造我们当下精神世界的深层密码。通过重读这些人物,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面对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董嘉程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3日 第10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