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高中多样化发展如何实现

作者:韦家斌 刘玉海 丁学林 张宁娟 发布时间:2025.04.11
中国教育报


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落实纲要开新篇 区域有方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本期聚焦广西南宁、内蒙古赤峰、四川成都金牛区三地实践,看如何以特色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书写高中多样化的区域答卷。 ——编者

  广西南宁市

  提质增容创特色

  广西南宁市组织实施普通高中提质增容行动,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整体谋划 绘制发展蓝图

  市委成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教育经费投入“只增不减”,保障高中建设支出,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自2020年起,南宁市实施普通高中提质增容行动。多渠道筹措高中建设资金13.5亿元,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高中15所,新增学位超1.15万个,学校布局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匹配。

  截至2024年,全市共创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29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9所,覆盖科技、法治、艺术、体育、人文等特色;设立综合高中2所,实现自治区级优质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

  同时提振县中信心。坚持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办法,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普通高中“公(办)民(办)同招、属地招生”要求,严把县中学生“出入关”;加强县中标准化建设,利用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资源,实现县中与市域普通高中协调发展。

  改革驱动 启动创新引擎

  2020年,南宁市成为教育部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形成了一批阶段性经验和成果——

  充分发挥11个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110个市级学科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建成一批优势学科,带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总体提升;建立普通高中质量分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专家指导委员会,做好学校指导;“品质课堂”品牌培育100所示范校、培养1000名优秀教师、评选1000节优秀课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建立全市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全课程一体化思政课育人改革;印发行动方案、课程样例和指南,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

  成立市级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中心,并与清华大学“攀登计划”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等探索合作,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国家级“双新”示范校南宁二中、南宁三中、武鸣高中作为拔尖人才基地校的建设,遴选36所市级科学衔接基地校,各校制定校本拔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小初高”衔接教育、建立选拔评价机制、构建课后服务高阶思维拓展课程体系等方式培养拔尖人才。

  内涵发展 拓宽特色路径

  南宁市以特色优质发展带动学校品质提高,在多方协同下推进普通高中破局提升。

  核定提高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高级职称比例,激发学校创优动力;近3年共提拔、进一步使用、交流校级领导220人次;以评促管推动学校治理水平整体提升,3年来共有16所市直属普通高中获评“优秀”等次。

  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科研工作机制,每两年投入约200万元开展成果评选和奖励工作,2022年全市7项教学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利用好4个国家及自治区级帮扶项目,实现县中结对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构建“普通高中联盟”“艺术体育联盟”等6个教联体发展机制,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印发《新教师培训工作指南》,形成“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五段式梯级培养模式;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等项目;每年开展全市教师大练兵大比武、班主任技能大比武、优质课评选活动51次,参加比赛教师近万名,全市名师数量稳居全区首位。

  (作者系南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内蒙古赤峰市

  做强“龙头”有引领

  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中学进行了经验分享。10年走过,得益于本地一系列改革之策而发生巨变的锦山中学成为赤峰市推动县域高中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样本。10年努力,全市29所县中重获生机。

  破解生源之困

  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公共教育政策等多方因素影响,赤峰市9个旗县的县中过去都曾一度遭遇“塌陷”困局:教师出走、生源流失、升学率触底,甚至难以完成招生计划。

  2014年以来,赤峰市开始统筹全市高中共下“一盘棋”,实行报名、考试、阅卷、录取、质量分析全市“五统一”的初升高招生制度,只允许部分优质高中按有限流动计划面向全市招收一部分学生。这使得锦山中学等县域高中留住了优质生源得以良性发展,更从源头上规范了招生秩序。2021年,全面落实属地招生政策,有限流动计划缩减至142人,实际招生27人;2024年,又将有限流动计划过渡为“强基计划”指标100人,实际招生53人。办学规模上,赤峰市把县中班额严格控制在48人以内、校额控制在2500人以下,实现了县域之间普通高中相对处于规模同等、生源平等、师资均等的态势。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县中塌陷”,为县中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多样发展

  县中问题,解决生源流失是重点,提升办学质量是难点。赤峰市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全市普通高中重新确定办学定位,创建特色,为更多有艺体、科技、外语等特长的学生搭建圆梦平台。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一中发展体育特色,10年来有106名学生被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单招录取,还有学生在国家、省级赛事中获奖。

  综合施策下,全市不同类型的县中都找准办学定位。目前全市有体育特色高中6所、艺术特色高中4所、科技特色高中2所、外语特色高中(俄语、日语)6所。同时培育综合高中,在6所职业高中设立职普融通班,并探索在普通高中设立职教班,推动融合发展。

  现今,赤峰市每个旗县区至少有一所学生和家长信得过的高中,而没有任何一所高中“一家独大”,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探索贯通培养

  随着县域高中的不断发展,赤峰市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带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转型升级,实现幼、小、初、高贯通式一体化培养。

  赤峰市已经培育了高中学科基地34个,建设与高中相衔接的初中优秀学科基地40个、与初中相衔接的小学优秀学科基地66个,形成了高中带初中、初中带小学的贯通式学科建设体系;培育“强基计划”培养基地3个,建设初中培养基地15个。此外还培育高水平特长生培养基地10个、中小学兴趣培养基地60个,带动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培养和兴趣班建设,形成贯通培养链。

  为提升县中教学质量,赤峰市抓住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的有利契机,助力8个原国贫县的普通高中分别与北京名校签订了帮扶协议。此外还先后促成4所高中与北京、西安的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帮扶关系。

  通过多年努力,赤峰市县域高中基本实现了内涵发展特色多样、学生成长路径多元,为每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举措稳定了县域生源,减轻了家庭负担,为乡村振兴守住了人口底线。

  (作者系内蒙古赤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特约通讯员苏勤和通讯员刘海焱参与采访整理)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

  错位发展谋新局

  高中生活不止是自习、做题和考试,还可以有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立足区域普通高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资源禀赋以及新阶段面临的现实需求,着力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的瓶颈,努力探索普通高中高水平多样特色发展之路。

  支撑点:机制建设

  把特色发展作为改革方向。金牛区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促进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变”纳入区域“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作为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区”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以此整体推进教育政策、资源、队伍等多方面改革。

  把特色发展作为政策导向。针对不同高中多样化办学实践的不同需求,予以专项经费、扩大办学自主权、优化招生政策、增加教师编制等行政支持,激发学校特色发展的动力。

  把特色发展纳入评价监测。制定细则将学校推进特色办学情况纳入评价,建立“全周期”过程诊断机制,精准指导学校办学特色提升。近3年的年度诊断评估中,专家团队累计梳理特色亮点50余条、提出问题建议100余条。

  落脚点:学段贯通

  金牛区走的是“普高集群化、小初高贯通化”发展路子。

  以集群化引导错位发展。自2021年起,金牛区通过布局调整、联合办学、资源重组的方式,推动普通高中形成“三个片区集群”。通过有序调配办学资源在集群内合理流动,形成三个普高集群资源互补、错位发展、既竞争又合作的发展格局。

  以集团化推动学段贯通。依托龙头高中特色,在特色课程建设、优质师资培养、生涯指导三方面形成小、初、高精准衔接、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近4年来,区域内32所学校被评定为市级“新优质学校”,孵化了一大批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人工智能、人文阅读等方面极具特色的中小学校。

  以提增量丰富特色品牌。金牛区通过“依托大学挖掘优势学科特色”“校院、校企合作构建特色资源联盟”“主动引入办学主体”三种路径,积极培育科技、桥梁工程和外语等特色教育品牌,构建特色高中百花齐放的发展生态。

  撬动点:课程改革

  找准特色定位。启动实施学校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创新“专家驻校”伴随式品牌孵化机制。围绕6个专业方向,立项74个学校品牌项目、组建8个学校品牌创建共同体,以三年为一周期,推进“特色项目—特色品牌—特色学校”三级培育,引导学校把准特色定位。

  建设特色课程。出台实施方案,围绕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具体化、特色课程选点布局与开发等5个方面,推进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群建设。截至目前,累计选点布局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群11个。如成都七中万达学校以“学校+科研+企业”模式,将科学和人文融合,建设具有航天科技特色的“七彩达成”课程体系;成都二十中构建具有“电子信息化教育”特色的大同课程体系等。

  打造“金牛好课堂”。着眼“课堂问题、教学理念、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打造好课堂标准;开展“成长学堂”“品质学堂”“卓越学堂”课堂展示活动,多路径促推课堂效能提升,助力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至今共孵化“金牛好课堂”1200节,72节好课入选部级精品课。

  目前,金牛区已有3所学校获评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引领型),两所学校获评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特色型),全区普通高中办学已正式迈入由“多而强”向“特而优”转变的特色多样发展之路。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中教育大有可为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高中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具体包括“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高中教育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对于《纲要》的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理解。

  一是推动普通高中实现规模发展,有效缓解普职分流焦虑。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继续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为解决数量问题,政策调整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确保了高中教育由精英向普及的及时顺利过渡。在多年分流之后,政策调整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全力扩充普通高中教育资源。2023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又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强县中标准化建设”。此次《纲要》再次强调要“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普通高中规模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二是推动普通高中实现优质发展,切实引导中考改革向学业质量监测方向发展。长期以来,高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短板。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相对不多,导致高中学段办学经费紧张。为此,《行动计划》提出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纲要》也再次聚焦薄弱环节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这对中西部地区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水平至关重要。当优质普通高中越来越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时,中考的分流筛选作用将大大减弱,紧扣国家课程标准开展学生学业达标测试将成为可能,随之带来育人方式、教学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义务教育阶段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得以健全与完善。

  三是推动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有力支撑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长期以来,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为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实招硬招。总结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集团化办学办出特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区域内集团化办学”,“持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二是多样化发展形成特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这为解决高中“千校一面”、深入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纲要》提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将统筹的力度进一步上提,切实强化资源整合力度。三是综合化探索发展特色。《纲要》提出要“办好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办学模式多样化探索的国际普遍做法,便于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选择学校,也便于国家培养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四是试点推动促成特色。《纲要》强调“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切实实现普通高中从目前的按分数纵向分等发展向按特色横向分类发展转变,也将为高等教育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人才贮备。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1日 第0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