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村是当地唯一完整保留工布藏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古村落。在这里,北京联合大学实践团针对基层党组织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问题展开调研。资料图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一重要任务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斗争依然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民族复兴伟业、教育强国建设对学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高尚精神滋养灵魂、用正确价值观引领风尚,从青年学生出发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
遵循思政教育体系
构建原则
坚持政治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必须加强立德树人的系统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把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
坚持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协同。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校必须采取新理念、新方法,改革创新完善立德树人工作。同时,要贯通思政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使二者形成育人合力。
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思政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
深化思政教育
改革创新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同时,要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建设目标各有侧重,且共同构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从根本上说是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不可分,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思政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推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学段有序融入课程教材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和理论深度。
3
拓新思政教育
实施路径
社会资源的整合与拓展。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要求来看,思政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其立体构建、螺旋上升,不同学段内容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佐证。因此,要统筹各级各类学校思政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形成体系构建的一体化路径。同时,从实现“三全育人”的要求来看,各高校、各部门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要整合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力量,促进其协同合作,充实育人主体队伍,形成合力育人的生动局面。
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化赋能,即推进数字思维、数字技术、数字化方法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应用于思政教育全过程。要以新媒体、新技术助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传媒、智能通信等技术手段,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挖掘地方特有的红色资源,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并融入思政教育过程,发挥文化熏陶人、感染人的重要作用。善用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宝贵资源。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鲜活故事,如脱贫攻坚故事、载人航天故事等融入课堂,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性、亲和力和学生的认同感。
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2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