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四川多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国产动画产业发展

“哪吒”火了,背后有这些高校的贡献

作者:本报记者 陈朝和 特约通讯员 鲁磊 发布时间:2025.02.22
中国教育报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成功让我看到国产动画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无限潜力,我在毕业设计中也融入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元素,以提升作品的深度和内涵。”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2021级动画专业学生黄露娇激动地表示,当得知自己的学长学姐们参与了《哪吒2》的制作,内心的钦佩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近段时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引发广泛关注。成都大学动画专业多名毕业生在这部电影的制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影的主创团队中,成都大学动画专业2007级毕业生郎思波担任资产总监,2007级毕业生刘欣担任视觉开发/视效总监。郎思波、刘欣二人在《哪吒1》(《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担任总监,在两部电影制作中,他们带领团队“死磕”动画制作技术难关,不断突破中国动画电影制作“天花板”。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都大学动画系动画专业向全国影视动画等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哪吒》《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题材中常能看到成大“动画人”的身影。

  “动画专业应用性强、发展变化快,当下流行的制作方式与流程,很可能转眼间就会更迭。”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动画系系主任余洪介绍,面对动画行业的特性,动画系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近年来始终坚持“产业驱动专业发展”,与周边动画公司开展合作,让专业教师在参与产业一线的创作中快速成长,坚持文化、艺术、科技跨界融合的理念,拓宽动画服务领域,壮大专业教育教学的硬实力。

  早在2011年,成都大学就建立了“四川省动漫游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集人才、学科、科研于一体,旨在为四川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搭建交流、咨询、服务的平台。此外,该校动画系和成都市“校城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总共建设了12个校内专业工作室,以项目制方式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近年来,我们在影视动画行业一直沿用且成效良好的‘剧组式创作生产模式’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工作室制’进行了教学探索。”余洪介绍,在人才培养中,动画系运用“渐进型剧组式实践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纯粹性的创作思维培养”,在中年级段开展“普识性的创作技能培训”,到了高年级就进入到“针对性的创作实践与靶向性的职业导向训练”,三阶段的渐进培养让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动画产业保持“同轨”生长。

  成都大学动画人才培养的成绩背后,折射出四川高等教育提升服务能力、优化专业设置、突出特色优势的改革实践。近年来,四川高校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文创及动漫产业,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着力布局、持续发力。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毕业生参与特效、合成制作等环节,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的学子参与电影角色配音,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十余位优秀毕业生加入该电影的核心制作团队中……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哪吒2》创作、制作、发行的全链条中挑起了“大梁”。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2日 第0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