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人工智能工具使用应严守学术伦理

作者:杨国营 发布时间:2024.12.11
中国教育报

  严格规范是为了不让学生在学术活动中滥用人工智能,因为它只是技术而不是学术本身

  “现在大学生写论文有几个不用AI的”“但你的导师鼻子一闻就会发现”,这是近日一则“多所高校发文规范大学生借助AI写论文”新闻下面的评论区,两位网民的留言。话不多,却将这一议题在当下大学校园中的高关注度和争议性表露无遗。

  大学生借助AI写论文有点像大学校园里“猫鼠游戏”的新玩法,这边是用AI嗨到飞起的大学生,对面是“眼赛铜铃”的黑猫警长——大学老师们。AI在资料搜集、数据分析、论文草稿等基础文字工作方面的优秀表现,极大地解放了“码字工”们的生产力,对于每学期都要写若干个大小论文、课堂作业的大学生们而言——尤其到了期中、期末,随着作业提交时间日益迫近,AI简直成了不少大学生的救命稻草。

  只需轻轻输入一段文字或张张嘴说出你的诉求,几乎随时待命、不知疲倦的AI稍微思忖片刻,一连串字符就像溪水般潺潺流出,把“可资参考”“多少有些用处”的内容推送到你面前。多年以前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如今成了无数普通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服务,而大学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群体,辅助写论文对人工智能而言更是其强大功能的“牛刀小试”。

  但“生命中的所有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AI看似帮学生从繁重的学术压力中解脱了不少,但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它,则违背了学术的初衷,破坏了论文的价值,可能受到学校相应的处罚。学术活动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科学验证与创新性发现,人工智能目前在学术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对已有素材的整合加工,核心创意仍离不开人类的智慧。

  厘清大学生在学术活动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边界,很有必要。复旦大学近日出台的《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不仅明确了允许使用AI的范围与原则,还强调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今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都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加强规范力度成为主基调。

  论文无论大小,都是作者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作者既能享受到作品可能带来的荣誉和其他收益,也要对作品的原创性、真实性负责。在学术活动中滥用人工智能工具,相当于将“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显然违背基本的学术伦理。大学生正处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起步阶段,即便他们中的多数人将来并不会全职从事学术研究,但将来走上各种工作岗位,仍难免要参与大量文字工作或研究活动。因此,在校期间就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恪守严格的学术伦理规范,这不仅是为文,更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不仅事关学术诚信,更事关做人的品格。倘若放任他们滥用人工智能工具,无疑将破坏学术土壤。

  严格规范是为了不让学生在学术活动中滥用人工智能工具,因为它只是技术而不是学术本身。不过,对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严格规范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当代大学生如果完全不懂、不用人工智能技术,反而是一种与社会脱节、与学科发展前沿脱节的表现。人工智能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但不可避免的是“苍蝇蚊子也会飞进来”,产生各类负面效应。各高校出台相关举措规范学生在学术活动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恰似给这扇窗户安装了一层“窗纱”,将“苍蝇蚊子”尽可能地拦在室外。而引导学生恰当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尤其是在学术活动中严格遵守使用规范,正是大学不容推卸的责任。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1日 第0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