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变成了麻猫》 慈琪 著 明天出版社
《外婆变成了麻猫》是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慈琪的最新童话作品。故事讲述了不幸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不明缘由地一生气就会变成麻猫,在外婆的一次生气变猫、离家出走时,想要追回外婆的一朵和她不慎一同落入树洞,并由此开启了一场爱丽丝式的奇幻之旅。
在传统民间童话故事中,“人兽变形”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母题。在这类故事中,主人公因为某种原因变成动物,后又重新变成人。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看,这类“人兽变形”童话所涉及的是一些关乎儿童成长的重大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看待自己?我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我自己?在“人兽变形”童话中,主人公艰辛曲折的变形经历,实际上也是他们实现人格整合的成长历程。
慈琪的《外婆变成了麻猫》可以看作对“人兽变形”母题的再一次创作。但与以往“人兽变形”童话所不同的是,慈琪置换了“人兽变形”童话中变形的主角,出现变形的不再是儿童,而是祖父母。那么,这种变形的意义又何在?
我想首先就是以一种十分具象的方式让儿童认识到什么是衰老、什么是疾病,尤其是最亲近的人的衰老和疾病。慈琪为儿童打开了一个想象的空间,给了儿童重新认识他们祖父母的一种全新的方式:也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们的祖父母都会变成某种动物,或许是一只麻猫,或许是一只鹦鹉,等等。
祖父母从人到动物的变形,预示着他们身心的退化,退化到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也预示着他们社会性的退化,他们失去社交,甚至失去自己现实中的亲人,只活在混乱而茫然的记忆里。
通过祖父母的变身动物,慈琪所欲向儿童传递的,是一种生命自然观念。祖父母的这种身心退化、社会性退化,不过是人“生老病死”中老与病的自然呈现,也是人生命旅程中自然的一段。这种生命的自然观念也引导着儿童自然地看待这一阶段的祖父母。
慈琪为儿童打开的这个变形的想象空间,实际上也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心理的缓释空间,比起无情的衰老和痛苦的疾病,祖父母神奇地变成动物,无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而在理解与接受之后,对于儿童,当然也是对所有亲人来说,更为重要也更为艰巨的人生课题则是,该如何与“退化”为动物的祖父母相处?
在故事中,“我”和“麻猫”外婆不慎落入树洞,并开启了一场奇幻之旅。这场奇幻之旅可以说是“我”重新审视和“麻猫”外婆之间关系的自省之旅,同时也是“我”重建和“麻猫”外婆之间关系的新生之旅。
魔法师老鼠、贸易商人大青蛙的出现,不过是几个孩子内心隐秘想法的显现:希望祖父母过“一种安全的、稳妥的、健康的新生活”。相比于当前混乱无序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然而,在童话的想象空间里,当一切都如愿成真时,又不得不让孩子们重新审视这一切。提线木偶式的所谓“安全的、稳妥的、健康的新生活”,也不过就是“行尸走肉”的生活。这还是他们认识的祖父母吗?这是他们想要的祖父母吗?这是为了祖父母好,还是为了自己好?
促使孩子们最后重新作出抉择的是深藏于心的对于祖父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爱。这在故事中以寻找“鱼饵”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们寻找“鱼饵”,也是在寻找祖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爱、与他们相处的温馨动人的点点滴滴。所谓“鱼饵”,不过是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爱的关系。而当孩子们内心的爱与关怀再次被点亮时,烦躁、不安、嫌弃、生气、绝望随黑暗消退,一段新的关系的重建便成为可能,即便他们所面对的仍然是退化成动物的祖父母。
在“我”和“麻猫”外婆重建的这段关系中,她们也不再只是祖孙关系,而更像是一对同患难、共进退的伙伴。实际上,从一开始,外婆就具备了重新成为“我”的伙伴的潜质——心智退化、变身成可爱的麻猫,“我”甚至一度也想变成猫,而在一起经历这场奇幻之旅后,这一潜在的新生关系成为事实。
在传统民间童话故事中,“人兽变形”童话所指向的是主人公的成长,变形的过程,就是主人公成长的历程。在这一点上,《外婆变成了麻猫》与其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尽管它指向的不是变形主人公,而是“麻猫”外婆的成长。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接受变成动物的祖父母,并尝试重新建立起与他们的亲密关系,这于他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次成长?
总而言之,《外婆变成了麻猫》以其独特的想象、深邃的理解、童趣的叙述,为儿童读者,也为我们,带来了一次精神审思、成长之旅。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痴呆患者逐步增长的社会,慈琪的《外婆变成了麻猫》无疑是一次富有意义的写作。
(作者单位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1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