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学校的发展与成熟都需要经历积淀的过程。尽管各所学校慢慢步入正轨的时间长短可能不一,但任何学校在办学过程都不可能一夜成为名校。尤其是大多数新建学校的校长在创校时既没有优渥的教育资源,也没有骄人的教育教学数据,有些甚至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或者骨干教师,会对充满未知的未来感到迷茫,这是很多新建校校长面临的普遍困惑。学校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当下办学定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办学理念。
如果办学不坚持长期主义理念,只看短期成绩,甚至追求短期名利,把升学率当作唯一重要的事,那么这所学校的发展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对优秀校长而言,办学需要具备的是教育家精神,以长期主义理念专注于做符合学校价值发展的事。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拥有长期主义理念,需要培养3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第一,要有成长型的思维。一些年长的校长通常认为自己的管理理念短期内不会也不想有太大变化,不太愿意接受评估,没有强烈要证实自己办学能力的目标,思维模式固化。对这种思维模式的校长来说,“不入虎穴,也不会失去什么”。他们对挑战会感到恐惧,并对努力抱有不屑的消极态度。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校长恰恰认识到了挑战自我的价值以及努力的重要性,他们会把办学周期拉长,相信自己的办学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培养的,即使在先天的管理才能和领导资质等方面不占优势,也能通过积极自我求变、突围去获得成长。在笔者工作的地区,一些地理位置邻近、办学条件相当的学校校长会经常因为看到其他学校的运行动作,而陷入对比与焦虑之中。持有长期主义理念的校长在保持自身发展进化时,往往不会刻意关注其他学校在做什么,而是以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不断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与进化。
同时,只要学校在持续发展,对学校管理者的综合要求就会更高。笔者所管理的学校,行政管理团队工作经验丰富、实战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有些校级干部是缺乏读书学习的。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是常更常新的,对师生的引领关键在于思想的引领,不能光凭着工作经验,靠着教条主义做管理。校长要做仁厚的长者、睿智的领路人,就要有成长型思维,端正学习态度,带头多读书,多读好书,要与教师多分享、多交流读书体会。只有学校管理者们提升了教育研究能力,才能精进管理能力,从而让整个学校的文化理念鲜活起来。
第二,要有变化的心态。持有长期主义理念的校长能够认识到,办学是一个非线性发展的过程,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所有已获得的教育资源都是有可能不复存在的。因此,信奉长期主义的校长要做的就是以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不断追问学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放眼未来教育,可以说变化将永远伴随学校左右,而应对变化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用长期主义的眼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主动追求变化创新。当然,用变化的心态进行学校管理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要进行改革,更不是全盘否定推翻重来。如果校长找到了长期主义理念中的变化引擎,那么他们的进步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新学校内部行政构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应该采取灵活变化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校长对于外部的变化,必须有清楚的定位、清醒的认知、理性的思考,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学校要让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这一点做好了,学校就办好了。课堂可以创新方式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不能只讲究形式,像完成打卡式任务一样,这样就会“要了面子,丢了里子”,失去了教育本真。
第三,要专注地执行。拥有长期主义理念的校长自身应该有定力、有静气、有坚守,专注执行于当下工作时能够不被眼前的困难枷锁所牵制禁锢。优秀校长的内心一定是笃定的,他所看到的学校绝不仅仅只是当下,而是未来5年、10年,甚至超越自己的职业生涯。校长要韧性发展,抗击打能力是领导力的前提。这就意味着校长要做野地里的草,需要在管理中善于用智慧与勇气去化解一切潜在隐患、舆情与风险,这是校长韧性发展的高贵品格。新校长虽然缺乏经验,但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能够积极顺应教育大势,以空杯的姿态不断进取学习。
专注地执行还要求校长着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与能力。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校长应该具备相应的应急防范意识和能力,制定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理性、冷静组织和带领师生处理突发危机问题。比如,革新安全理念,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延伸至生命关怀,从个体安全扩至共同安全;又比如,能改进安全治理方式,强化技术性与渗透性,探索长效化教育机制和智能化教育样态。当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与能力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佳境”对个人发展来说,是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顶住压力,从而在管理上坚持对教育本真的遵循,在教学上坚守对教育的良知,在教育上坚持追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如果校长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学习,以长期主义的办学理念为重要遵循,那么,我们为之修炼的校长领导力素养,会让我们以新的状态躬身入局,从而让学校更具备应对不断变化的能力,得以韧性地成长。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雅礼丁江学校校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1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