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论文写作: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作者:栗小妮 发布时间:2024.05.22
中国教育报
论文写作: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教师如何写论文:来自编辑的建议》 谢晓英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很多教师认为,写论文是工作中最“头疼”的事情,宁愿上十节公开课也不愿意写一篇论文,总觉得教学工作千头万绪,要做教学研究需要专门花时间、花精力。写论文更甚,觉得无从下笔,找不到切入点。笔者最近阅读了谢晓英所著的《教师如何写论文:来自编辑的建议》一书,本书从“论文投稿、写作与选题”“如何将一节课变成论文”“如何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等三方面,细致地梳理了一篇论文从选题、撰写乃至投稿等各方面该如何入手。笔者也曾是一名一线教师,也曾为写论文而发愁,后读教育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开始做教研员,因此对书中所写的内容深有同感。论文写作对教师有何价值?教师如何突破论文写作难题?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书中的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为什么要写作?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如书中所说,论文写作的第一个难题是不知道写什么,找不到写作的方向,也就是“选题难”。如何提炼一节课(若干节课)的写作主题,书中给出了一般的方式:从教育热点和学科本身进行组合切入,即政策/理论/实践热点+学科共性/特色问题。这是一个实操性很强、比较适合一线教师的选题方式,既可以回应教育前沿热点,又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息息相关。

工作中,笔者也常听到一线教师说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并非所有的在职教师都有教育学的背景,可能并没有系统了解教育相关理论,而且市面上教育理论相关书籍很多,教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有的放矢,高效学习,补充所缺乏的理论知识。所以,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前沿政策和理论热点的过程。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搜集与论文相关的某一方面的前沿政策、教育理论,深入学习,以点带面,从而补充职后工作生涯中缺乏的教育理论。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专注于某一类型的研究撰写论文,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或写作倾向。如笔者身边就有教师倾向于跨学科主题式的教学,在经过一系列相关主题的实践与论文写作后,选择将跨学科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

写作是额外负担吗?

写作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写作并不会加重教师的负担,难的不是写作,而是愿不愿意静下心来反思日常教学。在本书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作者着重阐述了如何将一节课或者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教师每天都要上课,公开课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要面对的事情,但往往花很多时间、精力、集体智慧打磨的公开课,在上课结束后就草草收尾,没有了下文。作者从编辑的视角分析了什么样的公开课适合写成论文,以及如何写。将一节课整理成论文的过程也是对这节课进行重新梳理、反思以及升华认识的过程。笔者曾在工作中敦促一位一线教师在一次“落实学科德育要求提升数学课程价值”的主题教研活动后,将他所开设的“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整理成教学案例发表。从磨课的整个过程以及论文最终的呈现,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科德育的认识有很大的改变,如试讲前教师觉得无从入手,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德育,第一次试讲时所采取的方式是在课堂中直白地说“小组合作体现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并认为这就是在落实学科德育,直到在整理课例论文时,他反思并总结出了自己所开设的公开课中落实学科德育的四个方面,并认识到“应该将自己的教育智慧融入到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如何攻克论文写作难关?

一篇论文的完成和发表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要靠教师长期的积累。本书浅显易懂的背后,笔者认为还隐藏着一个观点:教师要将日常教学中常面对的公开课或者课题转化为论文,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勤快人,带着问题去认识日常教学,以教促研,教研相长。如第三章作者从编辑的视角出发来支招如何突破选题难,认为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就有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各类教研活动、展示、学术会议发言、科研评比等,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帮助教师跨过将这些常见事项转化为论文成果的“鸿沟”。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的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第一,做有心人。教师要学会留意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小问题,可能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作业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在阅读教材中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笔者曾对初中数学教材有理数乘法一节中用“行程问题”解释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设计产生过困惑:为什么要解释数学中规定的法则?规定还需要解释吗?有没有其他解释方式?后来,带着这些问题,在读博期间,笔者查找相关资料解决了困惑,开发并发表了相关的课例。第二,做勤快人。能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是第一步,此外还要多记录,用笔写下来。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引用李政涛教授的话,“教育随笔为教师提供了自我挑战、自我洞察、自我通关,以及在自我修行、自我救赎、自我和解中自我完成的机遇”。经过长期的积累,相信教师会发现写论文并没有那么难,难的不是论文,而是动笔“写”。

(作者系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2日第10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