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加快高校融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步伐

作者:张雷生 发布时间:2024.03.13
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普及创新导师,让高校教师真正参与中小学的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大力推进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科学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优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目的在于构建科学教育整体链条,鼓励更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来。科学教育正当其时,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普及创新导师的提议,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值得认真思考、统筹谋划。

对于高校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不仅拥有丰富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还拥有图书馆、科技馆、国家实验室等学术研究资源,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巨大的先天优势。从承担的基本职能而言,高校有责任服务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积极发挥龙头作用。

高校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例如,从职称评聘晋升、成果认定奖励等方面开启新赛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活动。高校可以在不影响教师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对校内科研资源平台摸底排查,挖掘其科学教育的潜力空间。通过网络预约形式,合理安排校外中小学师生来参观体验。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做好答疑解惑、演示操作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提升思想认识站位。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绝不是所谓的“大材小用”,而是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时代使命和责任。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点燃和激活中小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火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积极转换话语体系,遵循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用中小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科学原理,把复杂的原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的表述生动化、静态的现象动态化。同时,可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讲述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传播科学精神,激发中小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志向。

对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重在科学布局、整体谋划。通过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场景构建等方面的探索,积极构建大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区域内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质量。

中小学要积极主动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攀亲”。设立科学教育挂职副校长、科学教育校外辅导员、校园科技评审专家等,都是可以借鉴的形式。要运用好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和相关高校加强联系沟通,既邀请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进校园,同时又为学生创造更多走进大学实验室的机会。此外,还要与高校在师资队伍培养和专项培训方面积极合作,运用好包括“国优计划”在内的政策,强化科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13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