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良好同伴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作者:陈招静 张灵 发布时间:2024.01.11
中国教育报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青少年对关怀和温暖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出对自我的接纳和同情,获得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自信心,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伴是青少年获得支持和接纳的重要来源之一。同伴关系是指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或者同龄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学生若能拥有较为亲密的同伴关系,幸福感会更高,更不容易产生低水平的沮丧情绪,而幸福感可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形成健康自我概念的关键。同伴关系这一社会因素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

人际关系动机理论衍生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中的归属需要,认为亲密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比如好朋友、伴侣和团队成员等有助于个体归属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动机理论假定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多数人所渴求的,而且在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当学生同伴具备良好的价值观表现时,便有可能成为其他学生心中的良好榜样,从而对周围同学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不断感受到身边同学或者同龄人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学生在观察、模仿的过程中,进行自觉主动的选择和领悟,自主且深度地投入学习活动,增强获取知识、解决难题的主动性,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实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巩固和稳定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逐渐成长为推动未来社会变革、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优良同伴关系的重要来源和关键性因素,促使学生明晰学习的价值进而不断投身于学习,并不断向具备优良品德的同伴学习,于无形中引导学生从更为长远的视角看待自身的学习活动。与看重当下表现、追求外在认同恰恰相反,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更加关注对他人倾注爱与关心,增益其沟通能力、共情能力,促发利他行为,成为引导学生坚定锚准人生价值坐标的强大动力支撑,并将坚定的人生信念、价值观念汇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与实际行动,为行业的发展承担使命、为社会的前进贡献力量、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添砖加瓦。

同伴影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和外化阶段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青少年对关怀和温暖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出对自我的接纳和同情,获得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自信心,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同伴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视良好同伴关系的维系、拓宽以同伴关系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渠道、加强内容融合,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学生内心、融入日常生活。

教师要通过种种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其要支持与关注被动学习型学生,尽力不让他们成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等,而是成为规范学习型或卓越学习型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奉献与专注。

教师需要利用同伴关系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如利用同伴关系中的帮助与接纳、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同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促进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同时,减少同伴关系中的消极因素,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例中体会民主、平等、和谐、诚实、友善等价值观。比如,在安排班级座次时,让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和价值观尚不稳定的学生坐在一起,利用日常生活中同伴之间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改正自己的言行。

为使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所居住的城市或乡村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并把学生组成小组,布置合作式的、体验性的考察任务,让他们到街头巷尾、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领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并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意识到信任、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情感与关心同学成长、班级进步、学校发展、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等有机统一。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彰显出重大作用。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栋梁。

(作者单位系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机制研究”[21BKS193]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11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