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家庭教育变革应坚持“三动”原则

作者:赵霞 发布时间:2021.12.05
中国教育报
家庭教育变革应坚持“三动”原则

码上听见

家庭教育是以血缘情感为纽带的生活化教育,是着重培养人的道德规范、生活技能、情感功能的教育。“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家庭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提供了更多空间,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

家庭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摈除教育焦虑,把孩子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坚持将活动、运动、劳动的“三动”教育原则贯穿于家庭生活的全过程。

“三动”是保证孩子身体素质和体能发展的必要途径。据报道,上海的中学有半数以上男生做不出一个引体向上。还有调查显示,不少在校生的视力退化现象也比较严重。青少年如果长期伏案,只有埋头学习的时间,却没有足够的参与各项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的时间,回到家父母又怕他们耽误学习而不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长此以往必然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体能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动”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心理品质具有重要功效。孩子如果缺乏活动、运动和劳动的机会,内在深层的负面影响还会弱化他们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整体性、创造性等。因为“三动”的过程对人的感知、注意、思维、情感的发展,甚至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化、促进功能,这种促进发展功能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皆具有重要的功效。

以劳动为例,即使最简单的家务劳动也有一定的“任务性”,伴随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逻辑过程。任何劳动都对人反应的敏捷性、准确性、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等产生影响,对人的独立性、意志力、自律性、责任感等品质都有促进作用。

“三动”可以提升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各类活动、运动、劳动都有鲜明的实践性,可以促进人的沟通协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统筹实践能力等的发展,是现代人的重要能力特征。所谓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指那些不能将已习得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效应用,并不断更新知识的人。

“三动”彰显出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目前的家庭教育现实普遍呈现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成为“第二课堂”,浓郁的教育焦虑氛围甚至弥散至幼儿园阶段。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不仅让家长自身陷入焦虑中,还严重地遏制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身心发展。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明年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都在呼唤家庭教育回归本位和育人初衷,也是要让家庭在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等方面发挥自己天然和独特的优势,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坚持活动、运动、劳动的“三动”教育原则,是家庭教育回归本位、回归生活最本真的体现,既有利于孩子的素质优化,也有利于整个教育生态的优化。

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些教育真理却是永恒不变的。有不少家长也已逐渐意识到,培养孩子的目标不能仅停留在成绩和分数上了,家庭教育的方向也不能只坚持以应试为导向、唯分数是从了,那样很可能培养出一大批分数很高,但身心不健康、人格有缺陷的下一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不妨从贯彻“三动”原则开始,让孩子们从有益的活动、运动、劳动中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汲取健康成长的力量和营养。

(作者系安徽省铜陵学院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5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