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西海岸新区主校区图书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国际专利申请数据显示,青岛理工大学首次进入全球教育机构PCT申请排名前50名。
45支高水平专家智库团队,在承担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水环境污染防治中,发挥着青岛理工“科技力”。
在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选中,青岛理工大学3个参赛队获国家一等奖、7个参赛队获国家二等奖;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2020)竞赛暨第十一届全国慧鱼工程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2020年底,学校成功入选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获批“强特色”建设高校。
作为一所省属理工类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在哪里?青岛理工大学主动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实践,努力答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工答卷”,为更好地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特色发展
构建学科建设新生态
建设高水平大学,重在质量和特色。“十三五”以来,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加大建设力度,优化学科布局,以特色优势学科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科建设,形成了特色彰显、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学科发展良好生态。
高峰学科特色化。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计划,凸显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在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中,土木工程学科获批“高峰学科”建设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获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建成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1个,获批省一流学科(含培育)3个,青岛市“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
优势学科集群化。实施“优势学科+”“信息化+”计划,优化学科结构、培育学科集群。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等优势特色学科,以“领军人才+学科团队”的模式,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造了一批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集群。
学科整合多元化。夯实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基础,推进大跨度、多层次的学科整合,扶持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竞争力。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类别)。“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排名逐年上升。
坚持内涵发展
激发人才培养新动能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青岛理工大学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以2018年土木工程学院获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全面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2021年,出台《青岛理工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一体化推进工作方案》,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强化机制建设、注重精准施策,凝练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推动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再上新的台阶。
专业结构优化提质。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提升内涵发展成效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节点抓实抓好。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工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重点建设的3个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涵盖14个专业;打造6个应用型高水平专业群项目,涵盖23个专业;2019年获批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通过不断拓展新的专业生长点,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拥有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3个,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1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教育评价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近5年获批国家一流课程5门、省一流课程20门;省重点教学改革研究(实践)项目6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5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专业评估、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学科竞赛作为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和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抓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先后获批全国“首批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分型构建育人模式,逐步形成产业需求导向、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协同育人、国际化联合培养、“一核心三辅助”完全学分制等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以新旧动能转换对接十强产业、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型与新兴产业需求,优化、升级、改造现有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现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7个、校企合作专业7个。通过交流交换生、短期进修生、参加国际会议等,扩大开放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现有中外合作专业4个。
坚持创新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是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新需求,坚持不懈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扎根山东、服务山东,通过机制创新激励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探索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成功“落地”“结果”,在成果应用服务社会中体现理工担当、贡献理工智慧。
人才队伍实现突破。学校切实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注重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通过实施“礼贤学者计划”“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加速人才高峰建设、开拓引才渠道途径、升级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服务供给,不断做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持续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成一支总量较合适、结构较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拥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4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1人。
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拥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4个国家级别教学科研平台,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4个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与国家航天部门等联合共建“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与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与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共建的“光大—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成为山东省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与国家航天部门共建实验室,航天可视化团队参与天问一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成立山东省首家国企党建理论研究平台,“一企一策”为国企党建提供智库支撑,为打造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山东样板。
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抓住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重要机遇,紧紧扭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这一关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集聚优势、创建品牌,坚持“五育并举”,把提升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始终,全面加快学校各项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进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维 曹玉洁)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02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