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 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

相约山海间 青岛大学在等你

作者:吴世珍 魏喆吉 于丽媛 发布时间:2021.07.02
中国教育报
相约山海间 青岛大学在等你

null

青岛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承载着青岛这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9年创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之需要,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从这里走出了40余万优秀校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办学基础。学校现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学校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条件设施完备。学校拥有固定资产30亿元,馆藏图书325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主办8种学术期刊,拥有2所附属医院,9家直属附属医院。

学科专业。学校设有34个学院和医学部,招生本科专业79个,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型、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学校入选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和1个高峰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2个优势特色培育学科;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9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13个学科入选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29个学科入选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其中系统科学位居全国第2位;7个学科进入USNews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900余人,专任教师2600余人(教授475人、副教授896人),其中国家级别高层次6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30人。13名学者入选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列全国高校第66位,15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尖端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65%。近5年来,博士后基金数量列全国21位。学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人才培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9500余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生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等方面获得国家级别奖励并不断创历史新高。生源质量逐年提升,省内录取分数居省属高校前列。

2020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底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3.76%,8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山东省工作;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达36%以上,考研率质量位列省属高校之首。

毕业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就业工作普遍感到满意,每年调查显示,基本满意率在96%以上。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别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门专业认证,3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项目,5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学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4门、国家一流课程6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

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别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别项目数百项(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2项,连续5年列省属高校之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位居全国第39位);发表SCI收录论文13090篇、SSCI收录论文544篇、CSSCI论文970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6项;获授权专利千余项。

校园文化。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学在青大”“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读书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近300项,定期举办“书记下午茶”“校长午餐会”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朋辈思政”新平台,探索建立“学生助理体系”,形成“倾听学生心声、贴近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育人环境,将“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做到“三全育人”。学校坚持文明校园创建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以建设文化校园、文化大学、文明校园为目标,努力构建良好的“青大生态”,建成了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广泛认可的优美青大、和谐青大、文化青大、文明青大。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建立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2所。

学校根植齐鲁大地,立足青岛而发展,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医学教育区域优势明显,工科教育行业特色鲜明,理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扎实推进,师范教育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新兴学科加快孕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大人正肩负着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朝着建设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青岛大学2021年计划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全日制本科生7000人,其中面向山东省招生4971人,分省分专业计划最终以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准。

在山东省招生的普通类分为本科提前批和常规批,本科提前批包括综合评价、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等;本科常规批包括普通类、师范类、体育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类、校企合作办学类等,其中师范类只面向青岛地区招生(不含体育教育)。

在山东省招生的艺术类分为本科提前批和本科批,本科提前批包括音乐类、舞蹈类、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本科批有美术类。

对于进档考生,学校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考生按高考投档成绩由高到低排队,依次根据考生所报专业志愿确定录取专业,各专业志愿之间无级差。在高考改革省份的录取工作按照有关省份文件执行,高考改革省份投档考生须满足学校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在按照“院校专业组”投档的高考改革省份,根据考生志愿在同一专业组中安排专业。

当考生高考投档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时,如果考生服从专业调剂,根据高考投档成绩并适当参考考生单科成绩,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直至录满;对于不服从专业调剂的,做退档处理。录取后不接受考生提出的退档申请,请考生合理填报专业志愿。

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明德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体育奖学金。除此之外,社会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了青岛大学—青啤公司育才奖学金、青岛银行奖学金、永旺奖学金、三荣电器国际奖学金、“荣华教育基金”品学兼优奖学金、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奖学金、海程邦达奖学金、肯德基奖学金、真维斯奖学金等多项专项奖学金。每年各类政府部门、学校及社会奖助学金总额达3800余万元,每年约有40%以上学生获得奖励资助。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特困生家庭走访等为辅助,以社会奖助学金、社会结对资助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元化、有重点的资助体系。

学校建立了创新“一核四翼”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识+专业+多元或实践”三阶段培养为主,“拔尖型、卓越型、产业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

夯实“通识+专业+多元或实践”三阶段人才培养。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凝练八大通识核心课程模块,建设专业大类选修课程模块,丰富多元或实践课程模块。

探索“拔尖型”人才培养。制定青岛大学拔尖创新计划2.0工作方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材料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药学院等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的学院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卓越型”人才培养。在卓越医师、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四新”工作方案,在临床医学等专业实行本硕贯通培养,在张嗣瀛院士班、生物技术华大基因创新班等加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英语+大数据”“汉语+商务实验班”等推动交叉复合培养,通过丰富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等培养计划实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产业型”人才培养。通过与海信、青特和NIIT等集团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等,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拓展“国际型”人才培养。继续拓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广度和内涵,提高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质量,推进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吴世珍 魏喆吉 于丽媛)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02日第8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