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高校文化建设要渗透到教育实践中

作者:高耀 发布时间:2021.04.08
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山大学召开春季工作大会。会议透露,2021年中山大学本科生将实行大类招生,且所有新生第一年将在位于广州南校园的康乐园学习生活。目前,中山大学已初步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其中南校园的康乐园是晋朝时期著名诗人康乐公谢灵运被贬后的居住之地,也是原岭南大学的校园,环境优美、底蕴深厚。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的多校园和多校区办学,国内很多高校都普遍面临管理问题。与老校区相比,新校区一般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校园文化缺乏深厚底蕴,老师们需奔波授课,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新生在新校区就读的体验不如老校区,也对大学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底蕴感受不深。

此前,中山大学大一新生主要按照学院及专业在相应的校区或校园学习生活。中山大学校领导表示:“让每一个中大学子都可以在南校园上学,感受康乐园的文化底蕴,留下共同的中大记忆,这是学校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同时更是从人才培养角度作出的重要举措。”此次中山大学推出本科生入学新变化无疑是一个较为大胆的改革举措,但也需要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

一般而言,高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物质文化层面,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可以包含优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建筑名居以及便利的生活设施等。这些会对学生的就读体验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是提高本科新生对高校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的最直接载体。但仅仅关注物质文化层面还远远不够,高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建设所需的周期更长,需投入的精力也更多,效果显现更加隐形化。它不仅体现在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的大学理念、精神、价值等多元素中,而且还体现在老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交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等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任何理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意图均需付诸于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中。

改革举措推出,会给大学新生的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带来哪些潜在影响?老师和学生两大群体是否有不同的声音?他们有没有充分的意见反馈和表达的渠道?如何衔接改革举措前后不同校区、不同基层组织所发生的功能变化?这些均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育人活动,任何改革实践均需要慎之又慎。与“大刀阔斧式”的改革相比,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的“渐进微调”不失为一种更理性的选择。在推进改革时,如何处理好效率与正义的张力,是值得反复思考的核心问题。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08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