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亲子之间如何非暴力沟通

作者:陈明 发布时间:2021.02.25
中国教育报
亲子之间如何非暴力沟通

码上听见

亲子之间如何非暴力沟通

俞显(9岁,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绘

近日,又一起弑母案的曝光震惊和刺痛了人们的心:南京一名高三男生因妈妈的严厉管教和言语辱骂,盛怒之下拿起菜刀将妈妈砍杀身亡。这样惨烈的亲子悲剧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深圳一妈妈因怀疑女儿偷了自己的钱,用按摩板将女儿殴打致死。令人心痛至极的惨案也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亲子沟通容易演变成暴力沟通?悲剧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什么沟通模式可以帮助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在公开课“亲子沟通怎么成了暴力沟通”中,邀请了非暴力沟通资深培训师李夏和家有两个孩子的父亲姜舒文,一起探讨了这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极端案例背后隐藏着 扭曲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不少父母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极端案例离自己很遥远,都只是概率很小的个案而已。这些被媒体曝光的刑事案件到底只是个例还是冰山一角呢?根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仅2008—2013年的五年间,媒体就报道了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据台湾地区的一项数据显示:2016年台湾全年因儿童虐待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55人,即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个儿童因为虐待死亡,而且施虐者六成以上是亲生父母。

为什么最天然最亲近的亲子关系会隐含如此多的暴力元素?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李夏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极端案例绝不是因为一时的矛盾冲突引发的,而是因为有长期的矛盾和情绪的积累。非暴力沟通理念认为,当一个人使用暴力时,往往是因为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

她认为,可能有几方面原因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容易演变成暴力沟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一是父母容易将本身承受的压力和焦虑转嫁给孩子,当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要求时,父母内心很容易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情绪爆点的背后往往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压力;另外中国父母大都有较强的面子观念和输赢观念,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一旦比不过别人,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由此又产生新的压力。

姜舒文对此感同身受,因为他在小时候也曾因此挨过父亲的打。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要求很高,如果没有考到第一名,父亲就会觉得没有面子而责打他。今天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面临更多的压力,内心的平静更容易被外界因素所打破,所以当今的父母们更需要有对自身教育观念的反省和对自我情绪的觉察。

李夏还提到,父母对自己角色定位的不清晰也易造成亲子矛盾。比如去年的疫情让这种角色定位问题更加凸显,父母的焦虑和压力也进一步叠加。因为孩子居家学习,父母的身份变成老师助教甚至老师本身,这种身份的不清晰很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在互动中产生问题。

亲子冲突背后还往往隐藏着父母不正确的儿童观,即父母是否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还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怎么对待他都不过分。这种错误的亲子一体化观念,给孩子的成长环境及亲子关系带来很大问题和隐患。父母如果能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去对待,同时厘清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成为扶持孩子发展的人,而不是控制孩子的人,就可以避免很多亲子矛盾甚至是悲剧的发生。

教育之前先连接:看见孩子的情绪和需要

良好的亲子沟通一般具有什么共同点?对此两位嘉宾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要先去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要,这是达到良好沟通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姜舒文举了自己和女儿沟通的一个例子,女儿有时遇到不会做的作业时会产生焦躁情绪,当女儿来向爸爸求助,自己给女儿讲解题目时,总觉得孩子还是很难平静下来,而且越听讲解越糊涂,导致自己也越来越生气。后来他经过反思,发现可能是自己当时只想着快点给孩子把作业弄明白,却忽略了女儿的情绪。

李夏引用了非暴力沟通创始人马歇尔博士的一句话:教育之前先连接,意即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要,带着同理心去了解他的感受;而且奇妙的是,一旦人的感受被看见,情绪就能很快被安抚,他的理智大脑就开始正常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向孩子表达理解与共情,因为人有情绪的时候,往往身体先出现感受。比如当孩子因不会做题而着急时,可以轻轻抚摸一下孩子的肩膀,平心静气对他说:“要不要起来活动一下?”或者“起来喝口水吧,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和接纳了,后面的沟通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现在不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亲子间的沟通方式也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有所区别,另外还要注意体现公平。李夏说,在多子女家庭,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扮演法官角色,而且往往预设是谁做错了,成为一个不公平的法官。比如不少父母总喜欢批评老大的不是,总觉得老大应该让着弟弟或妹妹,没有考虑到老大的感受,他其实也是个需要爱和公平的孩子。而且每个孩子需要的爱的表达方式也会不一样。父母只有去观察和看到孩子的情绪与感受,才能知道他有没有接收到自己的爱。

用长颈鹿语言表达沟通,不用豺狗语言评判指责

父母们很容易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情绪失控,那么在生活中,有什么实用有效的方法能帮助亲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呢?

李夏介绍了沟通中的两种动物语言模式:一种是豺狗语言,一种是长颈鹿语言。豺狗因为个子小,一般视野狭隘,选择有限,模式往往只有战斗或逃跑两种;长颈鹿因为个子高,所以视野开阔,选择很多。而且长颈鹿还有几个特征体现了非暴力沟通模式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一是它的脖子长,代表愿意表现自己内心柔软和脆弱的部分;二是它的心脏是陆地动物里面最大的,代表它很有慈悲心和爱心;三是长颈鹿能分泌一种酶,可以消化带刺的食物,代表有能力消化那些负面的语言。

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如果能尽量不用评判、命令、指责为主的豺狗语言,而多使用观察的、客观的长颈鹿语言来表达感受和需要,可以有效避免亲子矛盾乃至所有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两位嘉宾结合父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现场做了使用两种语言的案例演示。一个人扮演玩了三个小时手机停不下来且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另一个人扮演父亲。如果父亲此时使用豺狗语言对孩子进行指责:“你要玩到什么时候!”“说了多少遍了都不听!”这时孩子也往往会用豺狗语言进行回击,要么充耳不闻继续玩游戏,要么也用攻击性语言和父亲吵起来。

但如果父亲换一种表达方式,尽量用观察的语言来客观描述自己的看见和感受,比如“我看到你拿着手机玩了三个小时游戏了,我真的有点担心你的眼睛会受不了。可不可以把手机放下来,出去走一走?或者坐下来我们一起聊一聊……”这样孩子能感受到父亲的尊重和善意,亲子之间会收到完全不一样的沟通效果。

当我们可以对发生的事情做出观察而非混杂着评价或评判,然后平静、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需要,就打开了与对方进一步对话和连接的大门。这也是非暴力沟通主张的理念,即通过发展自己的觉察能力以及学会新的回应技能,让人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去进行观察、倾听感受和需要、做出请求,从而解决问题化解冲突。

李夏介绍了一种叫作“无错区游戏”的沟通工具,通过让参与者选择代表各种情绪和感受的卡片,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建立连接,促进对话,增进关系。李夏说,每个情绪后面都有未被满足的需要。父母很多情绪的来源并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的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所以父母应学会走出自动化模式,学会觉察和辨识自己的情绪。

作为父母,既不要过于苛求自己,也不能任由自己陷在负面的情绪泥沼里。我们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可以选择更好的沟通方式,通过觉察和改变,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甚至将问题和危机转化成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契机。

《中国教育报》2021年02月25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