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发布时间:2020.12.29
中国教育报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等高校百名青年学子开展“常走西南联大路”实践活动。(资料图片)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大课间做武术操。(资料图片)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教师讲长征故事。 (资料图片)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庚子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1年。(资料图片)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团队直播带货助云南省施甸县脱贫。 (资料图片)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举行红色故事演讲比赛。 (资料图片)

谨遵教诲 厚植爱国情怀  不负韶华 勇担时代大任

南通大学学生走在张謇雕像前。 (资料图片)

■关键词:考察

编者按

在2020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教育仍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的关切。在村小、在高校、在博物馆……都留下了总书记考察的身影,也留下了他对广大师生的亲切关怀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要嘱托。岁末年初,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访6所学校,重温总书记的谆谆话语,记录那些亲耳聆听总书记嘱托的干部师生,将激励化为力量,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奋斗的生动故事。

云南师范大学:

“把西南联大故事一代代讲下去”

总书记原声

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的重要指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办学的总体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云南师大全体师生牢记嘱托,不断创新思路举措,紧盯高质量发展,聚焦主责主业,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校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党委会、党委扩大会、教职工大会、座谈会、线上讨论会,群策群力,凝聚共识,深入检视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项工作,及时研究制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方案》。学校围绕确定的39项重点工作任务,按照时间表、路线图逐项推进,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年来,学校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制定实施一流本科建设方案、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课程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中心顺利运行;扎实推进落实教育部“双万计划”,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全面实行课程等级准入和过程性评价制度;持续加强高峰高原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博士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紧紧抓住“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点,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大讨论;将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全校思政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体系、课程思政以及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加大“一专多能型”“定向乡村型”“公费师范生”等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助脱贫”的“四有”高素质师资人才和支撑云南基础教育振兴的优秀中小学校长;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新立项22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精品课程被全国110所高校的2万余名学生选课学习。

坐落于昆明市“一二一”大街的云南师大老校区是西南联大的故园,承载西南联大精神的西南联大旧址成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近年来,这里新建了西南联大博物馆,连续组织了北大、清华、南开和云南师大的100名青年代表在昆聚首,开展了4届“常走西南联大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播者,我们一定把西南联大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源源不断的力量。”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说。

(通讯员 余冰释)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

“对教育的重要性感受更深了”

总书记原声

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殷殷嘱托,铭记于心……”冬日下午的秦岭山区寒意逼人,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却“热气腾腾”,正在做大课间武术操的500多名小学生,个个目光坚毅,动作干脆利落,嘹亮的口号声在山间回荡。

“总书记十分关心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我们教育人责任重大。”校长吴锦鹏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的情形就跟放电影似的,一遍遍在他的脑海回放。看着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想起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目前,学校11间教室、7间功能教室都安装了护眼灯,更换了可调节桌椅,一至三年级教室安装了坐姿矫正器。学生视力检测由原来的每年一次增加为每学期一次,并为所有学生建立了视力健康档案。

学校原来只有一名体育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这学期不仅增加了3名音体美专业教师,还从安康市聘请了武术教练来上武术课,编排了大课间武术操。学校开展体育艺术、科学、读书等特色活动,组建的管乐、武术、足球、剪纸、泥塑等十几个精品社团深受学生欢迎。短短几个月,武术社团在陕西省第二届“武林大会”开幕式表演中获得“最佳表演奖”,5名学生的作品在中央数字电视台“经典传承——全国少儿国画大展”活动中获奖。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感受更深了,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也更足了。”从教20多年的教师赵永霞表示,如今她的工作已从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更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她还主动报考了心理咨询师证,为更好地教书育人蓄能。

“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得‘小而美’‘小而优’,让总书记放心。”吴锦鹏说。

今年以来,陕西省教育系统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指示精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陕西省教育厅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将中考体育成绩满分由原来的50分提高到60分;定期开展以“走下网络、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为主题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丰富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体育教学模式。平利县教体局制定贯彻落实“文明其精神”十条措施和“野蛮其体魄”十大行动,在全县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视力筛查等,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冯丽)

 

西安交通大学:

“知识分子就要爱国奋斗”

总书记原声

我们要发扬老教授们这种西迁精神。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我也完全相信我们的交大人,我们西部的同志们,一定会在未来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立下卓越的贡献!

“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知识分子就要爱国奋斗。”提起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的事,86岁的潘季教授仍感到热血澎湃。这位60多年前随交大西迁、扎根大西北的老教授,不遗余力发挥余热,出席各种座谈会、报告会,给大学生、企事业单位讲述西迁故事,宣讲西迁精神,深受年轻同志欢迎。“只要单位有需要、学校有安排,我都参加。”他说做这事有意义,很开心。

和潘季教授一样,备受鼓舞的西安交大师生弘扬西迁精神,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落实总书记的指示,“顶天立地”,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奋力进取,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功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深入课堂一线、潜心教书育人,矢志不渝培养一流人才。根据日前公布的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西安交大跻身重大成果排名全国第六,是前10名中唯一一所西部高校;教育部日前公布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名单中,西安交大课程共入选41门,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郑南宁获2020年度杰出教学奖。

“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青年拔尖人才、化工学院副院长陈飞将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长庆油田的低渗透油田压力改造问题,今年春天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11口天然气井开采能力提高了22%。

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迈出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第一步。嫦娥五号上直接影响自主采样任务成败的表取采样视觉信息处理系统,由郑南宁院士指导下的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空间视觉团队完成。目前学校又承担了嫦娥六号的相关研制任务。

传承西迁精神,西安交大学子以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航天航空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宋思扬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其相关研究成果曾向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项汇报,申报的创新创业项目荣获第四届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金奖,还获得了近千万科技成果转化意向,所研制的高精度压电驱动器件帮助国内实现了关键器件的国产化。

近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职业技术经理人培训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成立。由西安交大建立的中国西部科教高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目前已有29个研究院、379个科研平台入驻,3万名科技人才聚集,正成为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和行业创新升级的新动力,将为世界科技进步源源不断输出优质成果。

(本报记者 冯丽)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

“把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下去”

总书记原声

你们今天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培训等各项政策。

5个班,9名教师,142名学生,这是坐落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的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

“我们一定谨遵习近平总书记教诲,把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下去,真正做到代代相传,从我们基层做起,从小学阶段做起,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思政课永恒的主题,抓好孩子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时隔3个月,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校长朱细芬的内心还是无法平静。

朱细芬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利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队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落实红色教育,着力做到了使用好红色教材,讲述好红色故事,制作好红色专栏,参观好红色基地,培育好红色小讲解员,让师生熟知红色文化,培养爱国情操,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讲解能力,让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传承,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能讲会讲红色故事的小能手。

朱细芬与同为美术专业的丈夫李亚东利用课余和双休时间,在学校大门右边50多米的围墙上亲手绘制了以“长征”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壁画——“漫说长征”,让全校师生一进校门就能目睹长征故事,感受革命精神,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一致称赞。11月10日,学校被正式授牌为中国工农红军湖南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红军小学。

“让孩子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朱细芬说,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做到校长带头讲,专任教师专业讲,骨干教师示范讲,其他教师人人讲,真正做到了学校处处是思政课堂,人人是思政课的受益者。

3个多月来,该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把竹竿舞作为学校大课间的一个重要项目,加上体育课以及课余时间的乒乓球、篮球、跳绳等运动,学生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充分利用“中国奈李之乡”的地域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在家主动参与种植、养护果树,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视力保护行动,改善学校照明设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做好眼保健操,切实保护好学生的视力。

为促进该校优质发展,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郴州市湘南附小、汝城县一完小已对口联系该校,负责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帮扶指导,目前帮扶活动已经陆续开展,为该校师生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黄建锋 黄义亮 罗永强)

 

湖南大学:

“师生员工牢记嘱托、奋发作为”

    总书记原声

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创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学府。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全校上下倍感温暖、无比振奋,师生员工牢记嘱托、奋发作为。”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校长段献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一次为湖南大学吹响了向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奔跑的冲锋号。

3个多月来,湖南大学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推进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11月17日,湖南大学联合湖南卫视制作播出7集系列专题片《千年学府 其命惟新》,深刻解读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时代价值和全新使命。12月17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大学联合召开“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研讨会,4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齐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麓书院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渊源和关系、新时代岳麓书院的历史定位和地位作用。

学校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传承弘扬岳麓书院精神,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写好新时代岳麓书院这篇大文章,让岳麓书院的红色、古色、绿色“三色辉映”。

写好红色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精神为统领和遵循,对岳麓书院解说词以及相关内宣、外宣品作整体提升和修改完善。开辟“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专题陈列”,充分发挥专题陈列在党性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的作用,着力打造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全国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完成“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大攻关课题,及时推出相关出版物。

写好古色文章。以历史学和哲学为支撑,聚焦国学研究,把岳麓书院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湖大学派。以经世致用、服务治国理政为导向,聚焦社会服务。重点开展书院文化、湖湘文化、革命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探源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岳麓书院陈列,牵手互联网和马栏山,做大做强岳麓书院文创品牌。以文化走出去为战略,聚焦国际传播,把岳麓书院打造成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写好绿色文章。进一步加强对岳麓书院苍天古木、亭台楼阁、文卷古物等物质载体和自然环境的精细化保护。进一步加强对岳麓书院周边环境的优化,实施岳麓书院周边环境改造工程,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蒋鼎邦)

 

南通大学:

“将张謇精神融入大学教育实践”

总书记原声

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博物苑历史建筑,并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

南通大学起源于张謇在1912年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和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身上彰显出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一直是南通大学事业发展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让全体通大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底气,也为新时代南通大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表示,南通大学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张謇先生的事迹中汲取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将张謇精神融入到对大学教育价值的思考和坚守之中,融入到对大学教育实践的尝试和探索之中。

如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如何在产业转型中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题。南通大学突破传统学科专业框架,整合优质资源,成立“张謇学院”作为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试验田”,主动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学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担任首届班主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务安排、导师聘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全面推进学生学业形成性评价,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引领全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薪酬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一项项改革创新办学举措在这所百年高校中应运而生。

在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时,张謇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成功地开辟了企业办高校的新途径,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雏形,为中华民族轻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何将象牙塔顶端的科研成果,播撒到最需要的土壤中?以科研为先导,学校服务地方的脚步不停。今年,南通大学开展“百名专家服务百企、科技助力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组织百名专家走进企业,通过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围绕智能装备、大数据、高端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发布近120项最新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按下科技“快进键”。

(通讯员 范苏)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9日第8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