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者:祝荣泉(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中国教育报》2019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1.《人,或所有的士兵》 邓一光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开门第一卷,疫情期间宅家读的。足不出户,成了时间的富翁,就没日没夜地读,七八十万字皇皇巨著,三两天就读完,大有“老夫聊发少年读”之势。主角是国民党军官郁漱石,“香港十八日保卫战”后被日军俘押集中营,据此展开了史诗式的和百科全书式的叙事。因为渴盼疫情解封,读这本书的视角经常游离了历史、军事、政治的轨道,读起来倒有点儿个人“突围”的意思,也有了自我“疗伤”的慰藉。当然,英雄的悲剧宿命和复合叙述的技巧,也是本书的重大价值所在。
2.《逻辑·语法·修辞》 李衍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很浅,普通高中生就能读懂的样子。源于近来教学观察中语文“工具”的窄化与泛化,为“温故”而读,却总是能“知新”。本书把逻辑、语法、修辞“串烧”,提供了观察语言现象的“全景视角”和“全套工具”。用书中的话来说,逻辑、语法、修辞“这三者本身就是‘一母三胎’,各有不同,却又紧密相连,都是说话和写文章本身内在的东西”。对照语文教学,很多只做到了语法正确、修辞正确的“一母二胎”,而“逻辑”却似乎成了语文的私生子。
3.《国家的视角》 [美]詹姆斯·C·斯科特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如果有作者《弱者的武器》的阅读基础,本书会轻易打开读者脑洞。作者说:“每一个行动都可以说明地方知识与实践作为一方,国家管理制度作为另外一方之间的关系模式,这一模式自始至终贯穿本书。”而我,是作为管理类书籍来读的,作者也确认他的洞见适用于“市场推动的标准化”和“科层制的同质化”。管理的问题总是:上层总想“清晰和简单化的设计”,而罔顾下层的各种“米提斯(支撑复杂活动的实践技能)”。多元社会下,每一个组织都近乎一个复杂系统,每一个问题都近乎“结构不良问题”,“米提斯”就越发成为管理或治理的日常功课。
4.《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欢喜上了麦克卢汉名言“媒介即讯息”,欢喜上了麦克卢汉的书。本书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论文集,作为“媒介环境学”的旗手,麦克卢汉对信息及媒介形式深刻塑造我们这个世界的机制,洞察颇深。如果承认“教学即传媒”的话,每个教师都应该好好体悟麦克卢汉的思想,那么基于教学技术和呈现程序上的问题,就找到了根本的答案。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9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