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校长刘显洋——

跳出“浓茶变淡”的惯性办分校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秀红 发布时间:2020.11.25
中国教育报
跳出“浓茶变淡”的惯性办分校

入队仪式上,刘显洋为新中队颁发中队旗。赵松涛 摄

上善若水,敬天爱人。

    ——刘显洋

小档案:

刘显洋,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校长,首批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发展工程学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市督学,国家特约督导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十佳校长、人民教师奖等荣誉。

“撑起竹竿跨黄河,这是我看到的一个人的网名。你可以相信他,也可以付之一笑,但是我很敬佩他的大胆,欣赏的是这种跨越的勇气!”这是11年前,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下文简称“花城分校”)建校之初,校长刘显洋写给老师们的一封信。11年后,学校又发生了什么?

三篇文章引发办学思想大讨论

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成立于2009年,是丰台区落实品牌战略引进的第一所公办学校。

刘显洋到现在都记得这个情景:2009年的7月10日,因为还没有办公室,所以就在万年花城小区的车位销售中心,他为学校招聘和面试新教师。7月19日,开学前的第一次家长会,音响是借来的,家长坐的塑料凳是自捐的,家长们都担心:还能开得了学吗?

在不可想象的紧张筹备下,学校倒是如期开学,但更大的压力远不止这些。“接手北京小学丰台分校对自己的压力是很大的。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在思想与实践之间,在分享与增值之间,在品牌与加盟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让花城分校成为鲜明的‘这一个’,如何找准我们的定位,如何让北京小学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在花城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这个问题时时困扰着我。”刘显洋说。

2007年,刘显洋受命到北京小学跟岗学习两年。一位老教授在他学习的第一天就郑重告诉他:“这两年,你要思考两个问题:你向北京小学学习什么?你的学校怎么办?”这两句话在刘显洋心头挥之不去。

一份错投到刘显洋家的报纸,上面的两篇文章《为什么加盟总是少那么一点点》《城乡:如何突围公主坟商圈》触发了他,文章讲到的“加盟店”“直营店”的差异让他想到分校的发展,想到学校的未来……

于是,他把这两篇文章和一篇名为《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文章,推荐给老师们,请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由此在学校引发了一次办学思想的讨论。

在担心“老师们对此无所谓、麻木”中,刘显洋却收到了18位老师的读后感,质朴而真诚,内心变得明亮起来:“原来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承担着同样的压力,每个成员都在思考着学校的未来。”

经过办学思想的讨论活动,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在11年时间里,刘显洋和团队形成了学校自主教育理念下的办学体系。

“做工作切忌方向不明干劲大、思路不清点子多,我们最终确定了学校的核心表达——让学生拥有自主的人生。这寄予了办学者的理想,也是办学者对社会的一种表达。”刘显洋说,应试取向的教育,很难造就凡事自有主张、做事有决心的人。自主教育的理念,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儿童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自主的健康人格包括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

基于自主教育理念,学校确定了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教师团队建设等一系列的办学体系,并在实践中落实。

“办学11年来,刘显洋校长将北京小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丰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带领学校干部、教师团队,逐渐形成了自主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办学体系,实现了‘学校面向未来,教师卓越发展,学生自主成长’的良好局面。”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房书勇这样评价学校的办学成果。

“盘”了十一年的最大财富

“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永远不会超过教师队伍的质量。”这个感悟,是刘显洋在花城分校办学中锤炼出来的。他说,要说这11年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培养了一支得力的教师队伍。

来自某家电视台的一名导演深入了解学校后,用了一个“盘”字形容刘显洋这11年:你把这学校“盘”得不错——“盘”,古玩界多用,反复摩擦,让其更有质感和价值。

刘显洋“盘”一个习惯:让老师们每周坚持写一篇教学反思。一个学期18周,刨去考试等,按15周算,一篇教学反思1000字,一个学期就有15000字,一个学年就有3万字,坚持5年,就有15万字。

“有人说,一件事情你坚持做5年,5年之后就是别人坚持跟着你走。在这么丰厚的专业成长积累中,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刘显洋深信这种日积月累。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需,学校为老师们搭建了“且行且思”交流平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借鉴他人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发现自己的价值、承认自己的价值,同时要敢于放大自身的价值。有一次,学校出版了系列丛书,下面有一行字:北京小学花城分校名师丛书。三位市级骨干教师跟刘显洋说:要不改为教师丛书得了。刘显洋不同意:“你都是市级骨干了,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名师,别人更不会,要敢于放大自身价值。”

“一展示就自信,越展示越自信。”为了放大骨干教师的价值,刘显洋为骨干教师搭建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如青基会、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教师培训,他都会推荐老师们去上课、作讲座。

刘显洋是北京市首批特级校长,是丰台区自己培养出来的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在他的培养下,又一批骨干教师成长起来。如最近就有以该校丁艳茹、刘红燕等7位名师命名的工作室挂牌成立。

花城分校还与全国十几所学校成立了“全国尖毛草学校联盟”,自发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讨。学校开展的“变教为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在联盟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带动了国内多所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

“多看老师的长,多念老师的好。多想老师的难,多给老师的利。”刘显洋用这样一句通俗的话,概括他跟老师相处的心得。李嘉祺老师本来是教数学的,但是组织课堂教学能力偏弱,刘显洋发现了他的轮滑特长。正好,学校是全国冰雪运动基地校,就让李嘉祺带轮滑社团。两年后,他转为体育教师。现在,学校轮滑运动风生水起,体育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人才就是把人放对了地方。”他说。

刘显洋认为,一所学校发展由诸多要素构成,其内涵因素基本集中在课程、课堂、学生、教师、管理等5个方面,“可是分析这5个要素,其关键点聚集在教师上,教师才是学校最大的财富”。

构建学校自主开放的课程

“没有自己的课程,学校就会空心化。”刘显洋说,“在课程建设上,我们一直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这是基础,不能走偏。我跟团队有个共同认识,就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占了那么一点,做再多文章也不是基础,要做牢做实国家课程,同时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有关课程创新,刘显洋有很多这样的心得体会。学校也请来了外援,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来学校22次推门听课、研讨后,帮助学校构建了自主开放的课程理念:

以“自主”为核心,以“菜单式课程”为推进方式,努力构建三级课程一体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设计学校课程体系时,围绕“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四个核心素养,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进行分析、统整,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如将“专题教育”课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会”等课相融合,按专题、年段,统整在相应学科开展教学;将“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相融合……

在学科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老师们也在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构建着学校“开放、自主”的课堂文化:教学组织过程中,倡导每个学生都有活动和展示的机会。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学科本质属性,实现关联。老师的作用是:导学、诊学、助学。

实际上,教与学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取决于科学的评价标准。“学校坚持开展增值性评价,主要是看基础、看发展、看进步,注重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由原来的横比变为既横比又纵比,横比看标准,纵比看发展。”刘显洋说。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以“七彩花少年”增值性评价为载体,自主争集七彩花五级奖章,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增值性评价体系。学生通过争集五级奖章的形式,开展自评、互评、师评和家长评价。通过花城少年七色花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我觉得既不是慢,也不是快,教育应该是有节奏的,该快就要快起来,该慢就要慢下来,人的成长是有节奏的。我们应该期待,尊重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底色。”刘显洋认为,这是把握增值评价的核心要义。

“刘校长不是亦步亦趋去办学,而是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断地创新发展。有的人曾经担心‘名校办分校’会不会使‘浓茶变淡茶’?实践证明没有,而是成为了‘多味茶’。”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总结道。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5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