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探索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15年救治患儿2.5万余名——

奔走万里,只为给他们“心”生

作者:本报记者 倪秀 发布时间:2020.06.08
中国教育报

■脱贫攻坚 教育力量 高校行动

行程超过30万公里,累计救治2.5万余人。这组数字背后,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科15年来为救治新疆、西藏、甘肃、四川等省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付出的努力。

2005年开始,该团队常年奔赴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先心病防治宣讲及筛查救治工作,结合贫困地区特点,构建起一套“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模式。

“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先心病并非不治之症,若治疗及时,90%以上的患儿可以完全治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科主任华益民介绍,受经济发展滞后、医疗水平有限、健康意识缺乏等诸多因素影响,贫困地区妊娠期胎儿心脏发育筛查不到位,同时加上先心病本身前期具有隐匿性的原因,先心病在这些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先心病留给医生的时间窗口很有限,一般来说很多患儿在学龄期或更早就会失去手术机会。每当看到来就诊的孩子因为错过时间窗口而无法手术,华益民就非常痛心,“我们医生必须走出去,去发现患者”。

15年来,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科团队坚持赴四川省内及新疆、西藏等地的老少边穷地区,进行先心病防治宣讲及筛查救治工作,行程超过30万公里,累计帮扶救治先心病患儿2.5万余名,创造了高海拔地区手术成功率100%、零死亡的医疗奇迹。

除了医疗条件有限,对很多原本经济就不宽裕的先心病患儿家庭来说,治疗所需的费用不是个小数目。

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科党支部书记李莉介绍,去年10月团队赴四川理塘县进行公益筛查时发现了73名先心病患儿,而且大部分年龄都偏大急需手术。但治愈一名先心病患儿的费用在3万至4万元,这些孩子所在的家庭大多拿不出这么多钱。团队找医院申请,实现了零预付款。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配合,为这些孩子提供了近100万元帮扶款。从2019年11月开始,团队每周接一批孩子过来做手术。

实践过程中,心血管科团队发现,要真正帮助这些孩子,除了提供救治外还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于是,团队开始搭建慈善救助桥梁,避免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他们积极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四川省青少年基金会联合启动“共青希望新心——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慈善救助项目,使家庭经济困难、病情复杂的儿童得到及时救治。在藏区,团队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联合启动先心病“爱心工程”救助计划。利用节假日先后16次赴西藏高海拔地区义务进行先心病筛查、义诊及手术治疗。

多年来,儿童心血管科全体成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促进儿童先心病救助事业发展,联合国内外多家慈善机构、爱心团体及个人,共募集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免费救助先心病患儿1200余名。

“手术后需要长达一年时间的随访,开设线上系统和培养当地医生都是必须的。”华益民说,由于团队本身还有工作,外出筛查和治疗不是长久之计,“同时,为了患儿复诊方便,最好当地能有专业的医生。”

于是,每次华益民和团队去各地做手术时,都会联系当地派医生跟着学习,此外还接受各地的医生来华西第二医院跟岗学习。15年来,团队在西部贫困地区扶植及培训了7支先心病介入手术团队,逐步构建起全新的先心病筛查网络,最终实现对贫困地区“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救治的全新模式。

另一方面,团队专家教授利用自有的线上管理平台,集健康咨询、诊后随访、慢病管理和双向转诊等功能为一体的在线平台,最大化地方便了患者就诊。

迄今,该平台在线用户已逾600万,大量边远贫困地区的儿童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学专家指导。

“借助互联网平台,医院形成了管理闭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李莉介绍,此前通过医院先心病筛查、接受介入治疗的儿童不到30%,跟踪、随访机制建成后,2019年救治率达到69%。

2016年1月,团队在线上管理平台,联合多家慈善机构与爱心组织开启“精准扶贫项目——孤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康复行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悬崖村”的小珍,就是这次行动中发现的患者。小珍7岁时才被诊断出罹患先心病,但因家境贫困、交通不便,一直没有进行治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团队通过线上管理平台精准定位找到了她。在发现小珍的第三天,她就和家人通过先心病救治绿色通道及时住进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科病房,入院第二天就顺利完成了手术,第四天即康复出院,成为一名正常健康的孩子。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项目已进行15年,团队希望做得更好。如今,团队与每一个接受过救助的孩子保持着联系,他们期望关注这些先心病患儿的全生命周期,这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更多领域的专业力量支持,他们期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这个扶贫项目。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08日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